每年夏季,当养殖户忙着应对高温高湿环境时,一种被称为“猪场隐形杀手”的疾病—蓝耳病(PRR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往往趁虚而入。它不仅会导致母猪流产、仔猪死亡,还会引发呼吸道疾病暴发,让猪场损失惨重。为什么蓝耳病在夏季更易爆发?又该如何科学防控?本文为您深度解析。
一、夏季高发的原因
1.热应激:免疫力下降的“导火索”
夏季高温导致猪群产生热应激,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此时,猪群对蓝耳病毒的抵抗力显著下降,病毒更容易在体内复制并扩散。
2.蓝耳病毒的“免疫抑制”特性
蓝耳病毒本身具有免疫抑制能力,会破坏猪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使猪群对其他病原体(如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等)的易感性大幅增加。继发感染的叠加效应,往往导致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加大。
3.病毒变异与引种风险
夏季是猪场引种、调运的高峰期,若引种前未严格隔离检测,可能引入携带蓝耳病毒的种猪。此外,蓝耳病毒易发生变异,夏季高温可能加速病毒变异株的传播,导致原有疫苗保护力下降。
二、蓝耳病的危害
1.繁殖系统崩溃
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比例激增,产后恢复慢,发情周期紊乱。
仔猪:弱仔增多,出生后存活率低,易继发腹泻、肺炎等疾病。
2.呼吸道疾病暴发
保育猪、育肥猪:咳嗽、呼吸困难、眼睑水肿,生长速度下降(日增重降低30%以上),料肉比升高。
继发感染:常与圆环病毒、支原体肺炎等混合感染,形成“呼吸道综合征”,死亡率可达10%-30%。
3.经济效益雪崩
药费增加:为控制继发感染,抗生素使用量大幅上升。
生产成绩下滑:出栏时间延长,猪场整体效益受损。
三、防控核心:5大关键措施筑牢“防火墙”
1.生物安全:阻断病毒传入
引种管控:坚持“自繁自养”,若需引种,必须选择蓝耳病阴性的种猪场,并严格执行45天以上的隔离检疫,检测病毒核酸和抗体。
人员车辆消毒:夏季蚊蝇增多,需加强猪舍防蚊措施(如纱窗、灭蚊灯),车辆进场前需彻底冲洗、消毒、烘干。
2.稳定种群:疫苗与免疫策略
疫苗选择:根据猪场感染状态(阳性稳定场/阳性不稳定场)制定免疫程序。经典毒株疫苗(如CH-1R、VR-2332)对多数变异株有一定交叉保护,但需避免频繁更换疫苗。
免疫时机:母猪群建议在产后20天跟胎免疫,公猪每年免疫2-3次;仔猪在14-21日龄首免,3-4周后二免。
3.控制继发感染:早发现、早干预
监测预警:定期检测猪群抗体(如ELISA)和抗原(PCR),重点关注保育猪、育肥猪的异常咳嗽、发热症状。
精准用药:发生继发感染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如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避免滥用抗生素。
4.减少应激:打造舒适环境
降温措施:夏季猪舍温度需控制在25℃以下,可通过湿帘-风机系统、喷雾降温、增加通风量等方式实现。
降低密度:保育猪、育肥猪饲养密度不超过0.8㎡/头,减少拥挤导致的应激。
5.加强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全进全出:同一栋猪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日龄猪群混养。
营养保障: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如VC、VE)、电解质(如钾、钠)的添加量,增强猪群抗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