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又称蓝耳病。自1987年由美国暴发至今,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危害最严重的猪群重大传染病。主要表现在母猪出现严重繁殖障碍,断奶母猪长期不发情、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数增加;生长猪100 kg体重日龄推迟10~25d。Holtkamp等对蓝耳病损失进行了评估,美国养猪生产者因蓝耳病每年造成的损失可达6.64亿美元。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易发生突变,不管农场的母猪群是否已对最新暴发的蓝耳病产生免疫,还是农场已全群替换且所有的猪均为蓝耳病阴性,这些农场仍易受到不同病毒毒株的感染而暴发蓝耳病。纵观影响蓝耳病暴发因素很多,最有效的手段是生物安全,从生物安全角度对规模化猪场建立蓝耳病阴性群进行探讨交流,希望能为国内蓝耳病肆虐现状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1.1选址
按照猪场生物安全要求,猪场场地选择是生物安全第一道大门也是关键点。场址一旦确定,由于成本等因素一般很难改变,直接决定猪场是否能够长期健康发展。按照场址千点评分体系要求,把影响猪场因素分为11个小部分:
1)附近猪的总头数(周围地区最近猪场的距离:5~10 km,2~5 km,<2 km);
2)周围地区猪的密度(<100头/km2(很低),100~200头/km2(低),200~400头/km2(中等),400~800头/km2(高),>800头/km2(很高));
3)行政区域内猪的密度(一般是评估方圆20 km范围内猪的密度情况);
4)被评估猪场规模(<1 000头,1 001~5000头,5 001~10 000头,>10 000头);
5)5 km范围内猪场数量(无,<3个猪场,<6个猪场,<12个猪场,>12个猪场);
6)5 km范围内猪场类型(一条龙生产体系,育肥场(全进全出),断奶仔猪生产场,育肥场(连续生产方式));
7)其他可能污染源(屠宰场,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病死畜处理场);
8)地形(山区和/或沿海,山岭,丘陵,平原);
9)主要公路情况;
10)其他动物(马,牛,狗,羊,猫,禽);
11)气候(干燥,潮湿-温暖,潮湿-寒冷)。
1.2猪场设计
猪场生物安全的理念主要涵盖3个方面:防止猪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进入猪场;防止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在猪场内的传播扩散;防止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扩散到其他猪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秉承了以下几个原则:
1)猪群单向流动不可逆原则: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肥育舍;
2)全进全出原则:全进全出、批量生产、小单元生产,尽可能做到同日龄范围内的猪只全进全出,能够做到彻底清洗消毒;
3)严格执行净区和脏区原则:净区和脏区的概念是相对,不同的区域其含义不同,相对于整个猪场区域,猪场以外是脏区,以内是净区;而在猪场内部区域,生活区是脏区,生产区是净区;相对于生产区,凡是猪群活动的区域(赶猪道和圈舍)是净区,其他区域是脏区;料道是净区,粪道是污区。划分明确的出猪台净区和脏区,猪只只能按照净区→脏区单向流动,生产区工作人员禁止进入脏区;
4)任何后备母猪和公猪引入必须先执行隔离适应:在距离猪舍5 km左右修建隔离舍,对于新引进的种猪在进入群体前,要进行严格血清学检测,来确保安全引种。
1.3引种
引种更新是规模化猪场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不同种源提供场健康状态不同,疾病状况亦千差万别,引进的不同后备种猪和公猪可能会造成场内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因此,种源的单一化管理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种源提供场的健康等级必须高于引种场,引进前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等手段了解种源提供场的基本健康状况并依据健康匹配原则确定种源,禁止从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引种高健康的种猪为后续健康生产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免疫程序
Jill Thomson博士在第20届世界猪兽医学会(IPVS,InternationalPigVeterinary Society)报告表明,公猪携带蓝耳病病毒往往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PRRS阳性精液会对蓝耳病阴性的母猪群带来灾难性的的后果。根据猪源健康状况和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在保持母猪群蓝耳病阴性前提下,对于公猪同样不建议蓝耳病的免疫,具体免疫程序如下:
1.5人员管理
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和外界来访者,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未经猪场管理者和兽医许可,任何人员不准擅自进入场区;
2)隔离制度:任何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在场外隔离24~48 h和生活区隔离48 h,隔离时间不到,禁止进入生产区;
3)本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准在其他有猪区域居住,进场前至少1周未接触其他猪只;
4)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中休假制度:为了降低人员频繁进出带来的疾病风险,规定所有猪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连续居住在场区内一段时间(>30 d)后实行集中休假制度。
1.6车辆运输
车辆是出入猪场最频繁的工具,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车辆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是生物安全体系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从以下方面对车辆进行管理:
1)生产区用于转猪或运送饲料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
2)运送饲料和运输猪只的车辆做到专车专用,禁止混用;
3)任何车辆入场前,必须经过严格彻底的冲洗消毒;
4)设立场外车辆清洗消毒车辆和专用车辆:距场1~2 km处设立清洗消毒点,车辆每次使用完毕和使用前均需彻底的清洗消毒,并停放在专用车库干燥;
5)车辆使用完毕,彻底冲洗消毒干燥后停放于车库中必须经过一定的隔离时间后再次使用,隔离天数1~4 d。
1.1选址
按照猪场生物安全要求,猪场场地选择是生物安全第一道大门也是关键点。场址一旦确定,由于成本等因素一般很难改变,直接决定猪场是否能够长期健康发展。按照场址千点评分体系要求,把影响猪场因素分为11个小部分:
1)附近猪的总头数(周围地区最近猪场的距离:5~10 km,2~5 km,<2 km);
2)周围地区猪的密度(<100头/km2(很低),100~200头/km2(低),200~400头/km2(中等),400~800头/km2(高),>800头/km2(很高));
3)行政区域内猪的密度(一般是评估方圆20 km范围内猪的密度情况);
4)被评估猪场规模(<1 000头,1 001~5000头,5 001~10 000头,>10 000头);
5)5 km范围内猪场数量(无,<3个猪场,<6个猪场,<12个猪场,>12个猪场);
6)5 km范围内猪场类型(一条龙生产体系,育肥场(全进全出),断奶仔猪生产场,育肥场(连续生产方式));
7)其他可能污染源(屠宰场,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病死畜处理场);
8)地形(山区和/或沿海,山岭,丘陵,平原);
9)主要公路情况;
10)其他动物(马,牛,狗,羊,猫,禽);
11)气候(干燥,潮湿-温暖,潮湿-寒冷)。
1.2猪场设计
猪场生物安全的理念主要涵盖3个方面:防止猪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进入猪场;防止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在猪场内的传播扩散;防止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扩散到其他猪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秉承了以下几个原则:
1)猪群单向流动不可逆原则: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肥育舍;
2)全进全出原则:全进全出、批量生产、小单元生产,尽可能做到同日龄范围内的猪只全进全出,能够做到彻底清洗消毒;
3)严格执行净区和脏区原则:净区和脏区的概念是相对,不同的区域其含义不同,相对于整个猪场区域,猪场以外是脏区,以内是净区;而在猪场内部区域,生活区是脏区,生产区是净区;相对于生产区,凡是猪群活动的区域(赶猪道和圈舍)是净区,其他区域是脏区;料道是净区,粪道是污区。划分明确的出猪台净区和脏区,猪只只能按照净区→脏区单向流动,生产区工作人员禁止进入脏区;
4)任何后备母猪和公猪引入必须先执行隔离适应:在距离猪舍5 km左右修建隔离舍,对于新引进的种猪在进入群体前,要进行严格血清学检测,来确保安全引种。
1.3引种
引种更新是规模化猪场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不同种源提供场健康状态不同,疾病状况亦千差万别,引进的不同后备种猪和公猪可能会造成场内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因此,种源的单一化管理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种源提供场的健康等级必须高于引种场,引进前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等手段了解种源提供场的基本健康状况并依据健康匹配原则确定种源,禁止从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引种高健康的种猪为后续健康生产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免疫程序
Jill Thomson博士在第20届世界猪兽医学会(IPVS,InternationalPigVeterinary Society)报告表明,公猪携带蓝耳病病毒往往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PRRS阳性精液会对蓝耳病阴性的母猪群带来灾难性的的后果。根据猪源健康状况和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在保持母猪群蓝耳病阴性前提下,对于公猪同样不建议蓝耳病的免疫,具体免疫程序如下:
1.5人员管理
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和外界来访者,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未经猪场管理者和兽医许可,任何人员不准擅自进入场区;
2)隔离制度:任何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在场外隔离24~48 h和生活区隔离48 h,隔离时间不到,禁止进入生产区;
3)本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准在其他有猪区域居住,进场前至少1周未接触其他猪只;
4)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中休假制度:为了降低人员频繁进出带来的疾病风险,规定所有猪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连续居住在场区内一段时间(>30 d)后实行集中休假制度。
1.6车辆运输
车辆是出入猪场最频繁的工具,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车辆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是生物安全体系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从以下方面对车辆进行管理:
1)生产区用于转猪或运送饲料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
2)运送饲料和运输猪只的车辆做到专车专用,禁止混用;
3)任何车辆入场前,必须经过严格彻底的冲洗消毒;
4)设立场外车辆清洗消毒车辆和专用车辆:距场1~2 km处设立清洗消毒点,车辆每次使用完毕和使用前均需彻底的清洗消毒,并停放在专用车库干燥;
5)车辆使用完毕,彻底冲洗消毒干燥后停放于车库中必须经过一定的隔离时间后再次使用,隔离天数1~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