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季猪的集约化生产容易遇到哪些疾病?
1母猪消瘦不孕综合征(STIS)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猪只最容易受到干扰的为采食量,尤其对于产奶高峰期的哺乳母猪而言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哺乳母猪采食量不足时,产奶高峰期(分娩后3周左右)的母猪会过度利用自身储存的脂肪等满足产奶的需要,导致母猪消瘦;
因此断奶后的母猪容易出现发情差、受胎率低和下一胎产仔数少等繁殖障碍问题,加上母猪的卵巢组织本身对高温较为敏感,会进一步加剧该问题的严重性,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母猪的消瘦不孕综合征(STIS)。
2夏季常见细菌性疾病
夏季的高温高湿天气非常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猪丹毒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较为活跃。此外因蚊子、苍蝇等昆虫的增多,血液传播的病原异常活跃,如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这些细菌性病原活跃后,在猪群表现出系列疾病;
如母猪产后三联综合症(子宫炎、乳房炎和无乳症,即MMA)、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生长育肥猪和母猪的丹毒病等。
2.1母猪产后三联综合症(MMA)
母猪产后三联综合症是乳房炎、子宫炎和无乳症的总称,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食欲不振、体温升高、阴门红肿、阴道排出分泌物、乳房红肿、仔猪消瘦脱水、母猪眼窝凹陷和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症状。
而夏季的热应激正好给MMA创造了多个诱因,比如热应激导致的产程过长,助产增多,猪群免疫力下降;同时高温高湿导致环境中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母猪的MMA在夏季多发。
2.2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病,又称“红皮病”,猪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烧、黄疸、尿黄、毛孔出血、食欲不振等症状。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均会受到感染,但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感染和发病率最高。
急性型发病动物高烧达41~42℃,两耳、四肢和腹下等皮肤呈浅至暗红色,耳廓边缘发绀指压不褪色,严重的突然死亡。慢性型发病猪只表现为消瘦、苍白、呼吸困难。空怀母猪感染后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有时流产或产仔率下降夏季发病高。
2.3猪丹毒病
猪丹毒病是猪丹毒杆菌感染猪群后所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根据其发生的症状,临床上分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型四种类型。
流行初期,常有1~2头猪无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死亡。亚急性型以猪皮肤上出现“打火印”状紫红色疹块为特征,其形状大多是方形或者菱形的。
慢性型主要以心内膜炎和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猪只被毛粗乱、消瘦、跛行喜卧。该病主要发生在2~6个月龄的猪群,不过母猪也会发生。当猪群抵抗力降低或遇到应激时细菌可侵入血液,从而导致发病并传染。
3猪蓝耳病
众所周知,猪蓝耳病是目前猪场最大的经济性疫病之一。2018年的研究显示,一次猪蓝耳病波动导致的经济损失均摊到每头母猪上为1 493.81元。目前国内超过90%的猪场处于猪蓝耳病阳性状态,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转换。
阳性稳定场在遇到应激时很容易从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比如冬季的冷应激和夏季的热应激。夏季热应激一方面降低猪群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导致霉菌毒素超标多发。
双重因素下,猪蓝耳病带毒猪可进入病毒血症状况,同时向周围排毒感染其他猪,导致整个猪群进入猪蓝耳不稳定状态。
二、追根溯源:疾病为何频发
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简直就是病菌和寄生虫的“天堂”。在这样温暖潮湿的环境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繁殖速度极快,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猪只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
就像猪丹毒杆菌,其最适宜的生存温度就在30℃-37℃,夏季的气温刚好符合它的“喜好”,再加上雨水多,为其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就使得猪丹毒在夏季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热应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猪的皮下脂肪较厚,汗腺又不发达,体温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猪就会产生热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