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群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后,通常可以观察到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及猪群的死亡率上升。几个月后,猪场的生产参数可能回到感染前的水平;然而,持续性感染和易感猪群的同时存在会延长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时间。如果阴性的后备母猪、曾感染过PRRSV的后备母猪、正排毒的猪,在混群时被分到了同一种猪群,病毒可在这两类后备母猪的体内复制(图1)。PRRSV的这一动力学特点造成了感染PRRSV的仔猪在混群后以及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后表现出临床症状。感染PRRSV的保育猪可能给母猪群和附近猪场造成感染风险。经济学研究表明,PRRS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来自其对断奶后仔猪而非母猪的影响。
一、蓝耳监测与猪群分级的依据
在那些已经意识到蓝耳病的经济影响的国家,防控蓝耳病的主要目标是保持断奶仔猪始终处于阴性状态。2011年美国猪兽医协会成立了由Drs Holtkamp与Polson领导的专业委员会,旨在依据蓝耳病的感染状态,发展出对猪群进行分类的标准术语。此分类方法描述了在稳定或清除蓝耳病的过程中,使用推荐的检测方法来将猪群区分为阳性(类型I)、阴性(类型IV)等不同的等级。
若一个猪群在连续4个月采集即将断奶的仔猪血清样品,每次至少30份,以5份样品为一组进行多模板多引物PCR(Pool PCR)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判断猪群是蓝耳阳性稳定群(类型II)(90天内,做24份PCR检测,涉及120份血清样本)。一旦确定某猪群是蓝耳病稳定群,ELISA检测阴性的后备母猪可以与之前感染且康复的猪混群。当后备母猪被引入到猪群2个月后,ELISA检测60份后备母猪血样呈阴性时,可据此将猪群定义为假定阴性猪群(类型III)。当先前感染过的所有母猪(ELISA检测阳性)均被替换为ELISA检测阴性且没有被病毒感染的后备母猪时,可将这样的猪群定义为阴性(类型IV)。
二、蓝耳控制与净化步骤
清空感染猪只、引进阴性后备猪、检测、移除等综合措施已经成为清除种猪群蓝耳病病毒感染的推荐方法。但是从感染猪群中清除蓝耳病病毒的最经济划算措施是封闭猪群或装载后备母猪L-封群C-同群感染H。此操作规程可用于急性或地方性感染的种猪群。
首先引入猪舍能够装载的最大量的后备母猪(LOAD,装载),接着立即停止从内部或外部引入后备母猪或公猪,直到猪群被判断为达到“稳定群”标准(CLOSE,封闭猪群)。最后,将猪群中的每头成年猪使用本场的蓝耳病活病毒或蓝耳病弱毒疫苗同群感染或免疫1~2次(HOMOGENIZE,均质化)。L.C.H操作规程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场外配种”,是指在种猪场外设立一个独立的栋舍,阴性后备母猪在此饲养,仅当确定原有的种猪群已经达到稳定状态才可将配种后的后备母猪移至种猪群,或使用同一个病毒分离株同群感染所有的后备母猪。生物安全与监测规程对于防止PRRSV感染这些后备母猪至关重要。
在对猪群进行蓝耳病病毒同群感染几周之后,断奶仔猪的PCR检测阳性比例会开始下降(如图2所示)。在封群后的某个时间点,通常是16周之后,新生仔猪将无病毒血症,但在哺乳期间偶尔会发生感染。因此,严格执行内部生物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产房内的感染并对断奶仔猪进行有效的隔离,这些措施将对从猪群中彻底清除蓝耳病病毒至关重要。
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猪群执行封群后,通常需要经过30周左右(12~43周)才能稳定地生产出PCR呈阴性的断奶仔猪。作者同时发现:感染病毒的方法及之前猪群的感染状态都会显著地影响猪群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区分“猪群封闭herd closure”与“封闭的猪群closed herd”这2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封闭的猪群,指的是不从其他猪场引入新猪,但仍将内部的断奶仔猪培育成后备母猪。采用从断奶至上市与连续性生产模式的猪群从外部引入新的传染性病原的风险常较低,但那些已经存在病原在猪群内反复循环的风险较高。
虽然防控策略稍有不同,但北美的兽医对目前所采用的从猪群中清除蓝耳病病毒的方法很有信心。兽医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若PRRSV已从猪群中清除,应如何处理新引入的后备母猪呢?
三、后备驯化策略
“若后备母猪是阴性的,还需要对其进行免疫或使用本场病毒进行感染吗?”
因为担忧种猪群面临新感染传入的风险而决定对后备母猪进行蓝耳病驯化工作,这样的判断就过于简单了。若假设“风险”是由当地猪饲养密度、周边蓝耳病病毒的流行率与猪场生物安全等级等组成的函数,那么有以下3种状况及可能干预举措:
1、若猪场所在的区域猪只养殖密度和/或蓝耳病流行率较低且生物安全措施完备,建议对蓝耳病病毒进行清除。若疾病传入的概率很低且生产目标是生产阴性猪,那么通过利用一套综合的疾病监测措施,后备母猪可以保持阴性。
2、因为阴性猪群蓝耳病暴发所造成的危害显著高于先前感染过的猪群,故对于有中度至高度蓝耳病感染风险的猪群强烈建议对后备母猪进行免疫。虽然目前对于种猪群蓝耳病免疫的完全交叉保护的效果尚有争议,也很难预测下一次影响猪群的蓝耳病病毒株型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先前的免疫不仅可以降低猪群从发病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可降低猪群生产水平恢复到发病前所需要的时间,将疾病暴发所造成的生产损失最小化。
3、过去常建议将后备母猪暴露于老母猪、带病毒血症的仔猪或组织等方法作为后备母猪驯化的手段,但因难以确定感染使用的剂量及感染持续时间等问题限制了此策略的使用。
在后备驯化过程中,通常使用场内活的野毒注射感染后备母猪,或者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免疫后备母猪。在决定使用弱毒疫苗还是自然野毒进行感染时需考虑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是否能够使猪群有效地感染,但同时应避免将正在排毒的后备母猪引入到种猪群。在一个稳定且执行全进全出的猪群,当进行全群驯化时,康复期至少需要100天,以避免病毒在猪场内反复循环。若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可灵活地延长封群的时间,每次仅允许一株蓝耳病病毒进入猪群。在这种状况下,在后备母猪到场时以及一个月之后,通过系统的免疫方法,尽可能全面地免疫,同时尽量降低感染机会,并在仔猪断奶时进行疫苗免疫工作,这些措施最终会让猪场受益。
对某个猪场而言,对后备母猪蓝耳病进行策略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将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化。蓝耳病防控成功与否的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计算在整个系统中每个发病种猪群取得断奶仔猪PCR检测呈阴性所需要经历的平均时长。阴性猪群通常比阳性猪群的生产成绩要好,即使将它们饲养于一个猪群密度较大且蓝耳病流行的区域,因为断奶时的疫苗免疫通常会使猪群在感染到来之前产生主动免疫。
一、蓝耳监测与猪群分级的依据
在那些已经意识到蓝耳病的经济影响的国家,防控蓝耳病的主要目标是保持断奶仔猪始终处于阴性状态。2011年美国猪兽医协会成立了由Drs Holtkamp与Polson领导的专业委员会,旨在依据蓝耳病的感染状态,发展出对猪群进行分类的标准术语。此分类方法描述了在稳定或清除蓝耳病的过程中,使用推荐的检测方法来将猪群区分为阳性(类型I)、阴性(类型IV)等不同的等级。
若一个猪群在连续4个月采集即将断奶的仔猪血清样品,每次至少30份,以5份样品为一组进行多模板多引物PCR(Pool PCR)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判断猪群是蓝耳阳性稳定群(类型II)(90天内,做24份PCR检测,涉及120份血清样本)。一旦确定某猪群是蓝耳病稳定群,ELISA检测阴性的后备母猪可以与之前感染且康复的猪混群。当后备母猪被引入到猪群2个月后,ELISA检测60份后备母猪血样呈阴性时,可据此将猪群定义为假定阴性猪群(类型III)。当先前感染过的所有母猪(ELISA检测阳性)均被替换为ELISA检测阴性且没有被病毒感染的后备母猪时,可将这样的猪群定义为阴性(类型IV)。
二、蓝耳控制与净化步骤
清空感染猪只、引进阴性后备猪、检测、移除等综合措施已经成为清除种猪群蓝耳病病毒感染的推荐方法。但是从感染猪群中清除蓝耳病病毒的最经济划算措施是封闭猪群或装载后备母猪L-封群C-同群感染H。此操作规程可用于急性或地方性感染的种猪群。
首先引入猪舍能够装载的最大量的后备母猪(LOAD,装载),接着立即停止从内部或外部引入后备母猪或公猪,直到猪群被判断为达到“稳定群”标准(CLOSE,封闭猪群)。最后,将猪群中的每头成年猪使用本场的蓝耳病活病毒或蓝耳病弱毒疫苗同群感染或免疫1~2次(HOMOGENIZE,均质化)。L.C.H操作规程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场外配种”,是指在种猪场外设立一个独立的栋舍,阴性后备母猪在此饲养,仅当确定原有的种猪群已经达到稳定状态才可将配种后的后备母猪移至种猪群,或使用同一个病毒分离株同群感染所有的后备母猪。生物安全与监测规程对于防止PRRSV感染这些后备母猪至关重要。
在对猪群进行蓝耳病病毒同群感染几周之后,断奶仔猪的PCR检测阳性比例会开始下降(如图2所示)。在封群后的某个时间点,通常是16周之后,新生仔猪将无病毒血症,但在哺乳期间偶尔会发生感染。因此,严格执行内部生物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产房内的感染并对断奶仔猪进行有效的隔离,这些措施将对从猪群中彻底清除蓝耳病病毒至关重要。
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猪群执行封群后,通常需要经过30周左右(12~43周)才能稳定地生产出PCR呈阴性的断奶仔猪。作者同时发现:感染病毒的方法及之前猪群的感染状态都会显著地影响猪群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区分“猪群封闭herd closure”与“封闭的猪群closed herd”这2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封闭的猪群,指的是不从其他猪场引入新猪,但仍将内部的断奶仔猪培育成后备母猪。采用从断奶至上市与连续性生产模式的猪群从外部引入新的传染性病原的风险常较低,但那些已经存在病原在猪群内反复循环的风险较高。
虽然防控策略稍有不同,但北美的兽医对目前所采用的从猪群中清除蓝耳病病毒的方法很有信心。兽医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若PRRSV已从猪群中清除,应如何处理新引入的后备母猪呢?
三、后备驯化策略
“若后备母猪是阴性的,还需要对其进行免疫或使用本场病毒进行感染吗?”
因为担忧种猪群面临新感染传入的风险而决定对后备母猪进行蓝耳病驯化工作,这样的判断就过于简单了。若假设“风险”是由当地猪饲养密度、周边蓝耳病病毒的流行率与猪场生物安全等级等组成的函数,那么有以下3种状况及可能干预举措:
1、若猪场所在的区域猪只养殖密度和/或蓝耳病流行率较低且生物安全措施完备,建议对蓝耳病病毒进行清除。若疾病传入的概率很低且生产目标是生产阴性猪,那么通过利用一套综合的疾病监测措施,后备母猪可以保持阴性。
2、因为阴性猪群蓝耳病暴发所造成的危害显著高于先前感染过的猪群,故对于有中度至高度蓝耳病感染风险的猪群强烈建议对后备母猪进行免疫。虽然目前对于种猪群蓝耳病免疫的完全交叉保护的效果尚有争议,也很难预测下一次影响猪群的蓝耳病病毒株型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先前的免疫不仅可以降低猪群从发病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可降低猪群生产水平恢复到发病前所需要的时间,将疾病暴发所造成的生产损失最小化。
3、过去常建议将后备母猪暴露于老母猪、带病毒血症的仔猪或组织等方法作为后备母猪驯化的手段,但因难以确定感染使用的剂量及感染持续时间等问题限制了此策略的使用。
在后备驯化过程中,通常使用场内活的野毒注射感染后备母猪,或者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免疫后备母猪。在决定使用弱毒疫苗还是自然野毒进行感染时需考虑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是否能够使猪群有效地感染,但同时应避免将正在排毒的后备母猪引入到种猪群。在一个稳定且执行全进全出的猪群,当进行全群驯化时,康复期至少需要100天,以避免病毒在猪场内反复循环。若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可灵活地延长封群的时间,每次仅允许一株蓝耳病病毒进入猪群。在这种状况下,在后备母猪到场时以及一个月之后,通过系统的免疫方法,尽可能全面地免疫,同时尽量降低感染机会,并在仔猪断奶时进行疫苗免疫工作,这些措施最终会让猪场受益。
对某个猪场而言,对后备母猪蓝耳病进行策略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将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化。蓝耳病防控成功与否的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计算在整个系统中每个发病种猪群取得断奶仔猪PCR检测呈阴性所需要经历的平均时长。阴性猪群通常比阳性猪群的生产成绩要好,即使将它们饲养于一个猪群密度较大且蓝耳病流行的区域,因为断奶时的疫苗免疫通常会使猪群在感染到来之前产生主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