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提起”高热病“就会把养猪人的思维拉回到2006年,因为2006年的高热病给全国大多数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当时我们只知道病猪会发生不明原因的高热、死亡,可谓是让养猪人闻之色变。随后几年虽然并未出现大面积流行,但是在一些地区依然呈散发状态,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这”高热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该如何预防?
高热病,是养猪人给2006年病猪发生无名原因的高热,而且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一类总称,因为该病的共同点为高烧,所以称之为高热病。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
1)育肥猪
育肥猪常突然发病,发病后迅速传播,并且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皮肤发红,并出现红色出血点。同时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困难,咳嗽,鼻端流出脓性或清鼻涕。尿液颜色发黄,粪便干燥,有的病猪皮肤苍白,被毛粗乱。
2)母猪
母猪发病后会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咳嗽,呼吸困难。断奶后发情不及时,发情率超过50%。母猪产死胎数和木乃伊胎数增加,产程过长。产后母猪无乳、高烧。
高热病病理变化
发生高热病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解剖可见:胸腔积液增多,有的猪有纤维素性渗出,有的猪肺脏与胸壁粘连,肺间质增宽,呈间质性肺炎,肿大、淤血、有小出血点,气管中充满泡沫样分泌物。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的上面出现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边缘有梗死。肾脏上有针尖状出血点或者白斑。有的病猪喉头、心外膜、膀胱上有出血点。
高热病疾病分析
1)病原分析
高热病属于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根据实验室检测发现主要包括巴氏杆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病毒、附红细胞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
2)病因分析
a、诱因,一般我们认为高温高湿、饲养管理不善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
b、病因,病毒、细菌、霉菌毒素和寄生虫等病原为其发病的主要病因;
c、外因,过度追求集约化养殖,导致生猪养殖密度过大。过度追求猪群的生猪速度而在饲料中添加的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给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最终导致药物和致病微生物之间形成一种协同进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病猪无药可治。
如何预防高热病
1)加强饲养管理
”最有效“的防控高热病的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比如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提供合适的猪舍温度和湿度、加强猪舍通风保证空气质量等工作的落实都可以有效预防高热病的发生。
2)加强消毒
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大要素,而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和清除传染源的重要方法,在周围有疫情存在时要求猪舍一周消毒两次,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需求,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比如:碘制剂(聚维酮碘)对多种细菌、病毒、甚至芽孢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所以碘制剂可用于皮肤、伤口消毒,也可用于车辆、用具以及猪舍空栏的消毒;醛制剂(戊二醛),对多种细菌、病毒、芽孢都有不错的效果,可用于环境消毒;季铵盐类,腐蚀性较低,安全性较高,无刺鼻气味,所以多用于带猪消毒,车辆、器具、空栏等的消毒;火碱,消毒效果好,但是有腐蚀性,主要由于猪舍大门处车辆轮胎的消毒。
3)定期灭鼠、驱虫
猪场中的蚊蝇、老鼠等都是多种疾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灭鼠、杀虫可以降低猪场内老鼠、蚊蝇的数量,从而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4)药物预防
根据临床发病特点总结发现仔猪断奶时、育肥猪转群时、母猪围产期共三个时期发病率比较高,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预防。因为多是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所以选择药物时应在符合抗生素配伍禁忌的条件下尽量扩大抗菌谱。
仔猪断奶和肥猪猪群,推荐方案:替米考星+强力霉素+扶正解毒散,连用7-10天。母猪围产期,推荐方案:产前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银黄可溶性粉,连用7天;产后饲料中添加益母生化散+黄芪多糖粉+林可大观霉素,连用7天。
5)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母猪群建议免疫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疫苗一年普免3-4次;细小病毒跟胎免疫,一般在产后15天免疫一次;乙脑疫苗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免疫一次即可。商品猪群建议免疫2次猪瘟、3次伪狂犬、1次支原体、1次圆环病毒病、1次蓝耳病以及2次口蹄疫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