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养殖必备一:20大常见猪病全攻略及防控措施
来源:网络 2024-09-20 15:30:48| 查看:
次
在养猪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保障猪群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为您详细解析20种猪场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策略,帮助猪场管理者有效应对各类健康挑战。
一、猪呼吸道综合征
背景:以蓝耳病为基础,支原体及多细菌并发的呼吸道疾病,常见猪群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
防治策略
1.疫苗免疫:重视支原体疫苗免疫,同时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及蓝耳病的免疫工作。
2.药物控制:
预防性混饲:每1000kg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mg/kg,视情况调整药物配伍。
控制性药物方案:针对病情执行“替米考星+”方案,有效控制并发症。
3.管理措施:强化通风和保暖,保持适当频率的消毒,减少病菌传播风险。
二、猪高热综合征(高热病)
背景: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基础,猪瘟为主要死亡原因,副猪嗜血杆菌常伴发感染,导致高热症候群。
防治策略
1.混饮方案:每1000kg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卡巴匹林钙用于防止炎症损伤脏器,口服葡萄糖和小苏打能提高存活率,连续使用5~7天。
2.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加入20%替米考星2kg及荆防解毒散(精制的)2kg。若出现病毒性并发症如猪瘟、伪狂犬病,可通过疫苗解决,细菌和原虫性并发症则使用氟苯尼考。
3.注意事项:当采食量不足时,依赖饮水投药,确保药物摄入。而其治疗顺序是先保命,后抗菌;先控制细菌,再处理病毒;先免疫猪瘟,后处理蓝耳病。
三、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背景:圆环病毒是主要病因,常见于保育期猪只,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多种并发症。
防治策略
1.疫苗免疫:免疫效果显著,仔猪14天、21~35天分别注射疫苗1mL/头,保护期可达3个月。
2.药物控制:增强非特异性免疫,预防并发症。林可霉素100mg/kg配合大观霉素(或新霉素)及清瘟败毒散效果明显。使用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500g,辅以黄芪多糖、多维氨基酸等,增强猪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3.管理措施:加强通风保暖,使用过硫酸氢钾制剂进行日常消毒。
四、肾病与皮炎综合征
背景:与圆环病毒及免疫反应相关,常见于生长肥育期猪只,表现为肾脏病变和皮肤炎症。
防治策略
1.药物控制:
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茵陈蒿散、卡巴匹林钙及抗菌素。
混饮方案:每1000kg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及小苏打1kg,连续使用1周。
注射方案: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头孢噻呋钠粉针,加入少量地塞米松进行注射。
2.消毒措施:使用对皮肤刺激小的温和型碘制剂进行带猪喷洒,减少感染风险。
五、传染性胃肠
背景:由病毒引发的急性肠道感染,损伤小肠绒毛,导致呕吐、腹泻及脱水,最终可能因脱水死亡。
防治策略
1.生物安全:做好季节性生物安全防控,减少病毒传播。
2.疫苗免疫:在秋冬和冬春交接时,提前接种P+T二联灭活苗,对病毒预防效果较好。
3.药物控制:补液方案为每1000kg水中添加补液盐4kg及葡萄糖20kg,及时补液。收敛止泻:对严重腹泻病例进行止泻处理。而抗菌治疗推荐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或新霉素)及白头翁散可有效预防细菌性并发感染。
4.管理措施:加强通风保暖,定期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六、流行性腹泻
背景:自2011年起,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后在许多猪场肆虐,破坏肠绒毛,导致反复发作的腹泻病。
防治策略
1.生物安全:加强日常消毒,防止污染扩散。
2.疫苗免疫:常规P+T二联灭活苗效果较差,一些猪场通过自制病料疫苗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两针普免还是跟胎免疫,最后一针需在产前15~20天注射,保证免疫效果。
3.药物控制:
(1)补液方案:3日龄以内的仔猪腹泻救治效果较差,10日龄以上的仔猪需补液。使用500g口服补液盐溶于4L水,自由饮用或灌服15~20mL/头,新生仔猪可灌服杨树花口服液+新霉素溶液。
(2)母猪清肠减毒:林可霉素+新霉素+白头翁散用于母猪清肠,减少毒性。
(3)防肝源性腹泻:对因肝功能异常导致腹泻的仔猪,使用黄连解毒散和保肝中药进行干预。管理措施:确保产房全进全出,保持通风干燥,避免在产房冲水,有效控制疾病扩散。
七、弓形体病
背景: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病,通过粪便、体液及污染的饲料传播,导致母猪流产、死胎等严重症状。
防治策略
1.鉴别诊断:漂浮法查找虫卵,确诊后及时治疗。需注意与猪瘟及猪肺疫进行鉴别。
2.药物控制:
(1)预防混饲:每1000kg饲料中加入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600g,连用4天。
(2)治疗方案: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500g,连用4天,采用阶梯用药策略,缓解疼痛时配伍氟尼辛葡甲胺。
(3)注射方案:严重个体可注射磺胺类药物,配合氟苯尼考增强疗效。
3.生物安全:及时消灭场内中间宿主,如猫和鼠,减少病原传播。
八、附红细胞体病
背景: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崩解,出现间歇热、出血、黄疸、贫血等症状。
防治策略
1.显微镜检查:取1滴血+1滴生理盐水,使用500倍显微镜检查,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虫体呈车轮状,是最佳用药时机。后期因红细胞大量破裂,药物效果会降低。
2.药物控制:
(1)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添加青蒿末1~2kg、多西环素200g、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500g,连用7天,建议每年3、6、9月份进行预防。
(2)灌服方案:幼猪发病时可直接灌服盐酸多西环素溶液,肠道吸收效果好。
(3)注射方案:三氮脒注射效果显著,但应激较大,建议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铁质流失严重的幼猪需补铁。
九、大肠杆菌黄白痢
背景:大肠杆菌黄白痢是仔猪常见的腹泻疾病,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延迟,每发生一次腹泻,会带来10~15天的生长损失,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
1.该病可以根据仔猪的生长阶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2天以内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体垂直传播。母猪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仔猪,仔猪患病时可以通过治疗母猪进行控制,这也是防治的重点。
(2)12天至断奶前:在此阶段,产房的水平传播是主要原因。建议执行产房的“全进全出”制度,并且要定期进行空栏消毒,以防止病原在环境中的传播。
(3)断奶后:断奶后腹泻多为断奶应激的并发症,通常不是黄白痢的原发性因素,需要关注管理与应激控制。
2.鉴别诊断
(1)pH试纸法:大肠杆菌较难在小肠的酸性环境中生存,而在pH值约为8的结肠段繁殖良好。通过检测仔猪粪便的pH值,可以快速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腹泻。
(2)病毒性腹泻:粪便pH值偏酸性。细菌性腹泻:粪便pH值呈碱性。
3.疫苗免疫
当药物效果不佳且药敏试验显示耐药时,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2mL,能够有效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垂直传播。K88、LTB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母猪产前10-25天将1头份疫苗与小苏打2g混合拌料喂食,效果明显。
4.药物控制混饲方案:一些药物对大肠杆菌敏感,包括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复方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混入饲料中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注射方案:对病情严重的仔猪,可采用注射疗法。盐酸头孢噻呋尤其是第四代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喹肟,对治疗黄白痢效果显著。
5.加强管理
(1)环境管理:保持猪舍的通风和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防止腹泻加剧。
(2)饲料管理:在拉稀严重时可以适当减少饲料供应,以防止进一步加重病情。
(3)返饲免疫:在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谨慎评估返饲免疫的风险。通过及时的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严格的环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大肠杆菌黄白痢,减少猪群的生长损失。
十、猪丹毒
背景: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细菌代谢产生的毒素堵塞动脉,进而引发不同的病症。
1.根据病情发展,猪丹毒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败血型:体温升高至41~42°C,常见于成年猪,皮肤出现大红斑块,类似于穿着“红袍”,病程发展极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急性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经典的“打火印”状病变。皮肤型:皮肤和肌肉坏死,可能会连皮带肉脱落,后期新肌肤逐渐生长,死皮脱落。
(2)慢性型:引发体表、关节及心瓣膜等部位的损伤。
2.疫苗免疫
对于发病频繁的猪场,建议使用弱毒苗进行免疫,效果明显。在使用弱毒苗前后,应停止使用敏感药物,避免影响疫苗效果。
免疫方案:对10kg以上的断奶仔猪,注射0.2mL/头;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建议间隔1个月后再次注射2mL,以确保免疫效果。
3.药物控制
(1)注射治疗:对急性病例,建议在发病后4小时内肌肉注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或林可霉素,配合地塞米松以控制炎症。稀释药物时,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以增强疗效。治疗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延迟至24~36小时后,皮肤坏死严重,治疗效果显著下降。
(2)混饲治疗:每1000kg料,加复方阿莫西林粉1~2kg+卡巴匹林钙400~800g,一直用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的24h后才能停药。如果用的是普通阿莫西林,注意一定要达到剂量。建议与恩诺沙星(无味)配伍
猪丹毒是一种发病快、病程急的疾病,尤其是败血型和急性型,需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疫苗免疫是长期防控的有效手段,急性发作时,及时注射药物并配合饲料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在养殖管理中,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猪丹毒带来的损失。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