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或)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病原学】
病原体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钩虫生活史包括虫卵、幼虫(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长约1cm,寄生上小肠的上段、以空肠为主。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土壤中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接触人体皮肤、粘膜侵入人体,经过局部微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胃达到小肠,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钩虫病病人和钩虫感染者。
2.传播途径:主要感染方式是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尤其是与土壤、粪便等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为高。
4.流行特征: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感染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多,夏秋季为感染高峰季节。
【发病机制】
丝状蚴从皮肤侵入人体,可导致局部皮肤充血、水肿及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钩虫性皮炎。当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部点状出血、炎性病变及过敏反应,表现为肺炎、支气管肺炎或支气管哮喘。
钩虫成虫借口囊咬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每天更换吸附部位,以摄取黏膜上皮与血液为食,可分泌抗凝物质,使被咬附的黏膜伤口不断渗血,渗血量多于钩虫吸血量,终因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因失血伴有血浆丢失,故常伴低蛋白血症,导致临床上出现水肿的表现。
【临床表现】
蚴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1)钩蚴皮炎: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在局部如指(趾)间、足缘、手或臀部等产生红色点状丘疱疹,奇痒。通常在1周内自行消失。若局部破溃,易发细菌感染。
(2)钩蚴性肺炎:感染后3ー7天病人出现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
2.成虫所致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多在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早期食欲亢进、上腹隐痛不适、反酸等,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等,偶有消化道大出血者,易被误诊为十二指肠出血。
(2)贫血及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还可伴有营养不良性水肿,表现为下肢水肿、腹水等。
(3)其他:婴幼儿常有严重贫血,孕妇因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或早产,新生儿死亡率也较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常有不同程度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9umol/L。
2.骨髓检查:可见造血旺盛,但红细胞发育受阻于幼红细胞的阶段,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
3.粪便检查:常用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见钩虫虫卵是确诊本病的直接依据。
4.胃镜、肠镜、胶囊内镜等物理检查:胃镜、肠镜检查时在十二指肠、盲肠等部位可见活的虫体。
【诊断要点】
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劳动史,出现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应疑为钩虫病,如粪便检出虫卵即可确诊。
【治疗要点】
1.病原治疗:常用阿苯达唑400mg顿服,隔10天重复1次。甲苯咪唑100mg,每天2次连服3天,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局部治疗钩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或者15%阿苯达唑软膏1天3次,重者连用2天。皮炎广泛者可口服阿苯达唑。
3.对症治疗:补充铁剂、维生素C、维生素B12、叶酸等。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活动无耐力与钩虫病导致贫血、食欲减退、营养吸收障碍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慢性失血、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护理:服药以睡前顿服为宜,不必服泻药。对严重贫血的病人,先纠正贫血再驱虫治疗,以免加重不适。
肠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我国常见的有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通过进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引起感染。
【病原学】
绦虫雌雄同体,呈带状,人是各种绦虫的终末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其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妊娠节片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牛或猪(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液与肠液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出六钩蚴,逸出的六钩蚴钻过肠壁,经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管进入血流,随血流播散至全身,主要在骨路肌内发育为囊尾蚴(含猪囊尾蚴的猪肉俗称为“米猪肉”)。人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猪肉后,囊尾蚴可在小肠内伸出头节,吸附于肠壁并逐渐伸长,约经10~12周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感染绦虫的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进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引起感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
4.流行特征:分布较广,散发,有家庭聚集现象。
【发病机制】
绦虫以头节的小钩或吸盘钩挂或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引起局部损伤和炎症。很少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但因虫体较大,且可多条绦虫同时寄生,可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出现上腹隐痛等消化道症状,多条虫寄生偶可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个月,牛带绦虫病可长达4ー9个月。多数病人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黄便中发现白色带状节片或节片自肛门逸出常为最初和唯一症状。半数病人伴有上腹隐痛、恶心、纳差、肛门猛痒,少数可有消瘦、乏力、食欲亢进等,偶有头痛、头晕、失眠、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猪带绦虫病人因自体感染可同时患有囊尾蚴病,感染期愈长、危险性愈大。人对牛带虫卵具有天然免疫力,故少有因为食入牛带绦虫卵或虫卵反流入胃而发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人粪便中可找到绦虫卵或妊娠节片、妊娠节片检查不但可确诊虫病,还可鉴别绦虫种类。
【诊断要点】
流行地区、有生食或食未熟牛肉或猪肉史,粪便中有排白色带状节片者可临床诊断本病、粪便中找到妊娠节片或虫卵可确诊。
【治疗要点】
主要是驱虫治疗。首选吡喹酮15~20mg/kg(儿童以15mg/kg为宜)顿服,疗效达95%以上。此外,可选用甲苯咪唑或阿苯哒唑。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疼痛:腹痛与绦虫寄生于小肠,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有关。
遵医嘱给予驱虫药应注意:①服药前一天晚餐进流质饮食,避免油腻食物,服药当天早晨禁食、空腹、顿服。②驱猪带绦虫前先遵医嘱服用氯丙嗪、防止因恶心、呕吐致绦虫孕节片反流至十二指肠或胃,引致内源性感染囊尾蚴病。③驱虫时应注意保持排便通畅,服药后可多饮水,促进肠蠕动。④天冷时便盆应加温水,以免绦虫遇冷回缩。排虫过程中不要拉扯虫体,以免拉断。如虫体长时间不能完全排出,可用温水或温液状石蜡灌肠,促进虫体完整排出。⑤服用驱虫药后,应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无头晕、乏力等不适,一般数天内可自行消失。⑥服药后留取24小时便,以便寻找绦虫虫体与头节。未能排出头节者、应及时随访,隔3~4个月后复查,应检查至无绦虫孕节或虫卵者、可视为痊愈。⑦驱绦后及时更换内衣、内裤、被褥,并及时洗澡。
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组织或器官所引起的疾病。常见寄生部位为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寄生在脑组织者最为严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学】
人既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又是其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的成虫可引起肠绦虫病,而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可引起囊尾蚴病。人经口感染猪带绦虫虫卵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胃及小肠消化液的作用下脱囊而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管,随血液播散至全身组织,经9~10周逐渐发育为囊尾蚴。囊尾蚴寿命一般3~10年,少数长达20年或以上。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带绦虫病病人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虫卵随粪便排出导致自体或他人感染。
2.传播途径:因食猪带绦虫虫卵所致。包括:①异体感染:此为主要传播途径。②自体感染:体内有猪带绦虫寄生,通过不洁的手把自体排出粪便中的虫卵帯入口内而感染。亦可因呕吐反胃,致使虫卵随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中,导致感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散发为主,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农村高于城市。
【发病机与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目、死活及局部组织的反应程度不同。寄生于皮下组织及肌肉者,引起皮下结节。寄生于眼部可引起视力障碍等。囊尾蚴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常寄生于大脑皮质邻近运动区,引起局灶性刺激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寄生于第四脑室或侧脑室带蒂引起积水;寄生于软脑膜引起蛛网膜炎。活的囊尾蚴并不直接引起脑组织炎症改变、当虫体死亡时,释放出虫体抗原诱发局部组织炎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脑囊尾蚴病(脑囊虫病)此型最严重,亦最为常见。
(1)癫痫型(脑实质型):最为常见,约半数病人表现为癫痫大发作,其发作频率较低,多在3个月以上才发作1次,也可表现为失神、幻视、局限性癫痫等症状。
(2)颅内压增高型:寄生在脑室孔附近,导致脑液循环梗阻、颅内压增高症状。
(3)脑膜炎型:囊尾蚴寄生于软脑膜引起反复发作的脑膜炎,主要表现为不伴发热的头痛、呕吐、颈强直、共济失调等症状。
(4)脊髓型:此型少见。出现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等。
(5)痴呆型:与引起弥漫性脑实质破坏和脑皮质萎缩有关,常引起内压增高、器质性精神病及痴呆。
2.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皮肌型):可扪及皮下囊尾蚴结节,直径0.5~1.5cm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数个至数百个不等,质韧似软骨,无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多出现在躯干及大腿上端。
3.眼囊尾蚴病:常寄生于玻璃体和视网膜下,多为单眼感染。囊尾蚴在眼内存活时常无症状,虫体死亡后产生强烈的刺激,可引起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囊尾蚴病人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和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略低。
2.免疫学检查: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IgG抗体和抗原,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影像学检查
(1)颅脑MRI及CT:对脑囊虫病检查阳性率高达90%以上,其影像特征为直径<1cm的多发性低密度影,对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MRI因能区分死活囊尾蚴而优于CT。
2)X线检查:部分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检查可见头部或肢体软组织内椭圆形囊尾蚴钙化影。
4.病原检查:合并猪带绦虫病的病人便中可找到虫卵或节片;取皮下结节做活体组织检查或眼、脑手术病理组织检查,找到囊尾蚴可明确诊断。
【诊断要点】
有皮下结节或不明原因癫痫尤其是表现为多灶性及不稳定型的癫痫,颅脑MRI或CT见多发性低密度影及免疫学检查阳性,可临床诊断,皮下结节或脑手术病理组织检查找到囊尾蚴可明确诊断。
【治疗要点】
1.病原治疗
(1)阿苯达唑:是目前首选药物。疗程10天,每隔14~21天重复1~2个疗程。
(2)吡喹酮:此药不良反应较轻,但脑囊尾蚴病病人于治疗后,因虫体死亡释放出各种物质引起不良反应,如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或发热等过敏性反应。故应谨慎用药,以小剂量长疗程、多疗程为宜。
2.手术治疗:对囊尾蚴病者或脑室囊尾蚴病者,应先行手术摘除囊尾蚴,再给予驱虫药治疗,以防止驱虫后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导致视力障碍或脑室孔堵塞。
3.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前3~7天起至治疗后3~7天宜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滴,以预防及减轻因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水肿而引起的颅内高压。癫痫发作频繁或颅内高压者,必须先降低颅内压后进行病原治疗,可酌情选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有受伤的危险与癫痫发作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