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内科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

来源: 《兽医导刊》杂志   2021-04-16 16:33:48   查看:  次

  摘要: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一种由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一种高致死性肠毒血症。该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为了减少兽医临床上该病的发生,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等几个手段展开论述,以期为今后养殖生产对于该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养猪国家,养猪业得到了蓬勃稳定地发展。目前对于养猪场来说最重要的问就是疾病防治,尤其是一些传染性强、病程短、致死率高的疾病,要尽可能杜绝感染。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一种由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一种高致死性肠毒血症。该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与仔猪存活率和养猪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1

  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为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属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该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为两端顿圆的短粗样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各种消毒剂不甚敏感,在100℃的高温下5min可将其杀死。根据产毒能力的不同,细菌可分为A、B、C、D、E共5种血清型,2周龄内的仔猪肠炎主要是由C型菌株引起的,C型菌株产生α毒素和β毒素为主要致死毒素,β毒素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致病性毒素,β毒素会与仔猪肠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机体,破坏肠道细胞,造成坏死性肠炎。仔猪感染后产气荚膜梭菌可在机体内形成芽孢,形成芽孢的菌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更加增强,可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并有很强的致病性。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3日龄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仔猪感染后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一般在20%~60%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饲养方式均可感染本病,该病一般呈现散发性流行。部分母猪肠道中有该病原菌的存在,母猪体内的的致病菌可随粪便排出,污染周边环境。当初生仔猪出生后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细菌即可进入机体空肠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仔猪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和坏死。本病除猪和绵羊易感外,还可感染马、牛、鸡等。

  3

  临床症状

  该病大都以急性经过为主,通常在死前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病猪一般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全身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比较严重的病猪后肢麻痹,卧地不起,而且会有神经症状如磨牙、呻吟等症状出现,口鼻会流出白色泡沫,死亡较快。

  最急性型:发病较急,发病为1~2d,患猪体质虚弱,呼吸困难,患病猪可能未表现出典型症状就已昏迷死亡。

  急性型:急性型是兽医临床较多发的一种类型。病程持续3~4d。病猪发病初期排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后期又会排出呈现粥状粪便并夹杂有灰色的坏死组织碎片。

  亚急性型:病程为5~7d,临床上变现为持续性腹泻,所排粪便一般呈黄褐色,粪便中还存在坏死的组织碎片,病猪出现脱水症状,可见其明显消瘦。

  慢性型:发病持续7~10d,病猪在临床中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所排粪呈糊状的黄灰色,仔猪生长受阻,体型逐渐消瘦,持续数周死亡。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该病典型的病理变化表现在肠道。空肠内肉眼可见有一小段呈深红色,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肠管内容物呈红黄色或暗红色,肠腔内混杂多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坏死,肠壁增厚,黏膜上附有坏死性假性假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脾边缘有小出血点,肾呈灰白色。

  5

  诊断

  可以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中症状和病理特征进行初步的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细菌检测及毒素的检查是鉴定本病的可靠依据,通过ELISA检测肠内容物悬浮液,反应阳性可以作出确诊。

  6

  治疗

  在兽医临床给药应用中发现:在仔猪刚出生后的1~3d内注射抗生素,能够有效阻止该病发生发展,但在给药时要明确剂量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性。对已确诊的患病猪,临床上可用硫酸链霉素进行治疗,剂量为5~10万IU,1次/d,连续注射3~4d。还可以用新霉素,剂量为10万IU,1次/d,连续注射2~3d。除上述药物外,甲硝唑也能起到显著的抑菌作用,但要注意给药途径与用量。

  除西药治疗外,兽医临床上也可使用中草药对病猪进行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仔猪,可选用白头翁80g、黄连50g、黄芩50g、苍术40g、瞿麦30g、白术30g、诃子10g、甘草10g进行组方,进行水煎剂制备,浓缩为每1ml液体中含有原药1g。处方中的白头翁为君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黄连、黄芩为臣药,可去火解毒;苍术、瞿麦、白术为佐药,有健脾、行血之功效;诃子有涩肠止泻的功效;甘草搭配各药混合使用,共成清热解毒、燥湿健脾、凉血止痢之功效,二者共为使药。2次/d,连续使用3d,可以有效治疗此病。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