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防治
来源:微猪 2020-11-27 14:11:59| 查看:
次
猪水肿病是由某种定植于小肠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性肠毒素血症,该种大肠杆菌的外毒素能进入血液并破坏血管壁,导致胃肠黏膜或其它部位水肿。多发生于仔猪,断奶前后最易发,个别乳猪和育成猪也易发,发病率30~100%,致病率可达90%以上。致病性大肠杆菌可经灰尘、饲料、运输工具、病猪等传播,经消化道感染,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养猪业发达地区。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两季,气候突变和阴雨时多发。饲料成份过于单一,精料过多,或蛋白过高、或缺少维生素(B族和E)与矿物质(主要为硒),容易诱发该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呈萌发性流行。北方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常见断奶后1-2周的仔猪,同窝仔猪中采食旺休重大的个体先发病,发病率为10-35%,死亡率达90%。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
本病多突然发病,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体温一般不升高,偶有个别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可见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二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进程很快,一般均在48小时以内死亡或恢复,大猪病程较长,常可延至5-7天或更长一些时日。致死率达90%。
2、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是水肿,多见于眼睑、头、颈部、胃大弯、贲门及胃底部水肿。上下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头颈部皮下水肿。水肿液清亮,厚约0.5~1cm。胃壁变厚,在胃黏膜与肌层间有一层透明或茶色、淡红色胶冻状物。后肢股前、鼠蹊部皮下水肿。肺水肿,心包、胸、腹腔积液。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极湿润。肠粘膜充血卡他,浆膜有时散见出血点,脑膜充血,脑回水肿,脑实质中可见出血点。小肠卡他,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
水肿也常见于结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和胆囊、喉头等部位。
确诊需从肠内容物等病料中分离出溶血性大肠杆菌并进行血清学鉴定。
三、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病原,一般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当以下条件存在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如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饲喂贪吃过饱等,若硒和VE不足时,会诱导本病发生;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只体质衰弱,脾气亏虚,三焦失调,则水湿外泄受阻,使水湿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经络麻痹而发病。
四、诊断
此病根据以上流行病学,不难做出诊断。
五、治疗
(1)治疗原则
以抗菌消炎、抗过敏、排毒利尿、消肿为主要治疗原则。此病呈全窝发病,即发现一头时应全窝治疗。
除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降低应激反应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在母猪怀孕30日和90日分别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b、产后2日时给仔猪肌注猪血丙种蛋白。c、产后14~18日时给仔猪肌注水肿疫苗。d、分别在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2周肌注组织胺蛋白。e、在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2周之间,用磺胺类拌料,1次/日。在断奶后严格控制好饲料的饲喂量。
(2)药物治疗
选择对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如,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类药物(按说明用量使用),同时应用利水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六、预防
(1)加强哺乳期和断乳后的仔猪饲养管理工作,仔猪断奶前尽早补饲,注意补硒和维生素E,增加青绿饲料,断奶前3~5天注射猪水肿病抗毒素一次;
(2)断奶后的饲料更换应有个过程,切忌饲料的突然改变、饲料的单一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要降低饲料的蛋白水平至18~19%,增加粗纤维的含量,喂全价饲料;
(3)适当控制采食量,逐渐增加喂料量。
(4)注意及时清理圈舍,保持圈舍卫生,尽可能减少应激,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5)搞好预防接种,注射仔猪水肿病灭活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6)早期治疗有一定疗效,病初用硫酸镁或硫酸钠15~25g内服,以排除肠道内病菌与毒素,同时用蒽诺沙星、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或口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5~50mg),并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静注,利尿药物口服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7)多价高免血清早期使用也有较好疗效。(资料来源:微猪)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