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和增生性肠炎都是猪场常见的疾病,都有排血痢的现象,可造成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速度受阻,使猪的出栏可延迟10-15天,有的形成僵猪,如不及时对症治疗猪的死亡率可出现高死亡率的现象,给养殖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一、猪血痢诊断要点
1、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被毛无光,营养状况急剧下降,体重减轻,排出混有粘液和血液的稀粪,呈咖啡色至暗红色胶冻状,重者出现贫血,脱水死亡。
2、急性型病猪初期排黄色至灰色的软便,多数含有血液和血块,咖啡色或黑红色的脱落粘膜组织碎片。当持续下痢时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及血液,使粪便呈油脂样或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虚弱而死亡。
3、慢性型病程约10天左右,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血性下痢,粪呈黑色,猪体生长迟缓、体表苍白、消瘦。
4、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可很快好转,但停药后又容易反复。
5、主要是大肠内充满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长的粘膜形成麸皮样或豆渣样的黄色和灰色纤维素假膜,易剥离。
二、猪增生性肠炎诊断要点
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是由猪细胞内劳森菌所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生长育肥猪和成年猪,是以血痢、顽固性或间接性下痢,脱水及生长缓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病猪和带菌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猪,临床上多数猪呈隐性感染。气候骤变、长途运输、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1、急性型:发生于母猪和大猪出现拉血痢,出血性贫血皮肤苍白、虚弱,粪便呈焦油样,有的没有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2、慢性型:发生于保育猪和架子猪,想吃但又不吃或吃几口就走,拉黑色或水泥样灰色内含未消化饲料的稀粪,增长速度缓慢,可形成僵猪。
3、隐性型: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偶尔轻微下痢,但生长缓慢。
4、病变可出现在小肠、盲肠、结肠下半部,但以回肠的病变最明显。小肠壁增厚,覆盖有棕色或黄色的纤维素性伪膜,有时可见点状出血;回肠或结肠内有黄色坏死块,变得肿胀而坚硬,在结肠内有红色或黑焦油样的粪便,回肠内混有血凝块。
三、猪痢疾与猪增生性肠炎的区别
这两种病患猪都可排红色稀便,容易混淆,可从病原、易感猪群、发病季节、病死率等因素加以区别鉴定。
1、病原:猪痢疾为蛇形螺旋体感染;猪增生性肠炎为胞内劳森菌感染。
2、易感日龄:2-3月的猪发病最高;猪增生性肠炎多发于育成猪,2月龄以内和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其余日龄都可发生。
3、发病季节:这两种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4、病死率:猪痢疾较大范围流行时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90%以上。猪增生性肠炎病死率不高,一般低于5%,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出现“僵猪”。
5、剖解病变:猪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还有黏液和坏死物,剖解时可见病变集中于大肠;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猪,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可出现死亡。回肠炎:病变在回肠,粘膜增厚,呈脑回样。肠壁变厚变硬像一根胶管。
1、猪痢疾、增生性肠炎常易出现误诊,用药错误不能及时对症治疗;
2、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主要寄生在猪细胞内用药效果不明显;猪痢疾病猪一般用药后症状减轻或逐渐消失,但停止用药后,隔3-4周又可重复出现。
3、消毒不严格和消毒剂选择不合理,因为增生性肠炎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密闭猪舍粪尿内可存活30天,可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可迅速将其杀死。
4、药物使用不当,猪增生性肠炎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若选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窄谱药物如青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基本无效。
5、同时因病猪采食量下降,用药量未考虑足够,也影响治疗。
6、用药疗程不够,有的猪场用药5天症状减轻了就停止使用药物;或刚用药3天,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就轮换其他药物;
一、肌注痢菌净:(每公斤体重5毫克),每日2次,连用3-5天;每吨饲料:添加新霉素100ppm,连喂3-5天;或土霉素200ppm,连喂3-5天;
二、林可霉素在治疗猪痢疾有较好疗效,盐酸林可霉素(点击了解产品详情)按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对感染痢疾猪进行一次肌注治疗,复发率低,疗效要比痢菌净好、给药简便,痢菌净一般每天用药2次,3~5天为一疗程给药。建议用盐酸林可霉素预防和治疗猪痢疾,可分别以55ppm、110ppm浓度添加于饲料中。用药3~5天后可以消除临床症状,投药3个疗程可完全杀灭肠腺窝中的密螺旋体,停药后观察3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