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下午
2020年10月15日,第九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1----疾病防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华中农业大学周锐博士主持。
中国养猪业健康管理的变迁之路
樊福好,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
政策的变迁
定点清除
官方检测
鼓励养殖
自主检测
三公里扑杀(已经改变)
选址
高地、干燥
免疫
减少了部分常规免疫
消毒方式多样
复方过氧一硫酸钾
过氧乙酸
戊二醛
苛性钠
碘制品
电解水
紫外线
通风方式
更倾向于垂直通风
料槽
从通槽到单体槽
采样和检测
口腔液得到更多的应用
饲料
饲料加工方式:高温制粒,熟化
营养需求
营养冗余
关键技术
单元格化技术
唾液检测技术
生物隔离技术
热化处理技术
营养冗余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治与净化
吴斌,华中农业大学
1
猪伪狂犬病的特点
◆PRV的免疫学特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局部免疫;免疫保护期
◆PRV的流行病学特点:多种动物可感染或带毒;
可建立潜伏感染并间断性排毒;
◆猪感染后的临床特点: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
2
伪狂犬病在中国的两次大流行
3
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45株伪狂犬病病毒临床毒株的全基因组重测序:
45株PRV基因组中存在较多的变异区域
PRV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主要分为2个主要的基因型:
所有的中国分离株位于基因2型,而国外分离株全部位于基因1型。
PRV间存在较强的同源重组现象
➢ 最新研究针对PRV感染人的病例,提出人伪狂犬病脑炎的定义,特征
与诊断依据。
➢ 2019年首次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得到一株PRV hSD-1/2019,为
PRV向人群的跨种传播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病毒分离证据。
➢ 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发现,hSD-1/2019毒株与我国猪群中当前
流行的PRV变异毒株高度相似。
4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
建议免疫程序(依感染风险评估调整)
◆种猪:“3+2免疫程序” ,即一年普免3次活疫苗,每胎产前免疫灭活疫苗(首次灭活疫苗应免疫2次,间隔4周);
◆后备:配种前8周龄一次免活疫苗 ;配种前4周灭活苗加强免疫;产前4周灭活疫苗免疫,以后按生产母猪免疫程序。
◆仔猪:“2+1+1免疫程序” 0日龄和45日龄活疫苗;90-95日龄灭活苗;(生产周
期6-7月以上猪群在140日龄加强免疫一针活苗),种用猪120-130日龄免疫活苗。
5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
◆用安全性高的基因缺失疫苗(推荐HB-98或2000株) 进行基础免疫
◆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阻止感染和后备猪阳转
◆净化种猪群,每年公猪和后备猪应为全阴性
(猪只感染病毒将终身携带,成为该病传染源)
◆维持种群净化,实现免疫无疫,探索非免疫无疫
6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6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过程
准备阶段:
◆ 根据猪场规模、猪群结构和分布特点,设计合理的采样方案,对猪场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场内伪狂犬病疫情状况;
◆ 评估猪群免疫保护水平(有条件采用中和抗体水平评价或细胞免疫水平评价),确定猪群的PRV gE转阳时间点与gB消长规律;
◆ 评估猪场现有的免疫方案, 针对不同的猪群进行优化改进, 确保较高的免疫保护率。
控制阶段:
免疫-监测
疫苗:含gE缺失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合理免疫程序;
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抽样比例5~ 8%;
◆ 阴阳性猪分群饲养
当gE阳性猪比例下降到20%以下时开始分群, 将血清学gE阳性猪与阴性猪分开饲养;
◆ 逐步淘汰和缩小阳性猪群
◆ 强化阴性群的隔离与监测, 建立完全健康的gE阴性猪群, 确保后备猪群阴性
◆ 其它疫病的感染控制
强制净化阶段:
◆ 对全群猪只进行检测, 剔除全部阳性猪只;
◆ 剔除后建立的健康猪群于一个月后按10%比例抽样复查, 无阳性猪则三个月后按相同方法进行复查,
连续两次为阴性者则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和病原学抽样复查, 抽样复查如有阳性, 在阳性率1%以
内, 按剔除后建立的健康猪群方式进行免疫和监测, 1%- 5%则重新进行全群检测剔除全部阳性猪只;
◆ 关键点:公猪、 后备种猪
◆ 哨兵猪设置
7
净化的非技术性关键因素
我们从亚太地区非洲猪瘟形势和防控行动学到了什么
杨振,南京农业大学
背景
亚太人均猪肉消费多,有明显的猪肉饮食文化,全球猪肉产量大。
全球非洲猪瘟概况
亚太地区非洲猪瘟形势
亚太地区非洲猪瘟防控国家案例
主要介绍和韩国和越南的非洲猪瘟案例
总结
非洲猪瘟疫情仍在亚太地区蔓延和反复
亚太国家的防非的重点因主要面临的风险因素而不同,ASF在野猪和环境的防控难度大于常规猪场的防控和净化;养猪价值链复杂的国家,防控难度大
疫情报告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享有利于发现风险因素和疫情变化规律
国家防控非洲猪瘟等跨境动物传染病成败因素:政治意愿、养猪价值链复杂度、国家区位因素、养殖基础信息、疫病防控设施、多部门合作水平、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互信、动物疫病应急管理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
2020年10月15日下午
2020年10月15日,第九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2----PED防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博士主持。大会精彩笔记内容如下:
成功的清洁和卫生以防控制猪流行性腹泻
克莱顿·约翰孙兽医博士,迦太基兽医服务有限公司
一、 猪流行性腹泻是可防可控的
PED可以利用您现有的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
二、 腹泻防控的关键点
理解的关键点
• 工作量巨大
• 初期成功率较低
• 不能犯任何错误
• 我们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工作
• 清洁和消毒的有效方法很多
• 没有一个计划适合每个农场
• 许多计划都有可能奏效
三、 清洁和消毒
几乎不可能对肮脏的表面进行消毒
细菌产生的生物膜可以覆盖在表面,用耐水的贝壳胶保护微生物,耐消毒,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释放出病原体
碱性清洁剂可以降解和皂化生物膜
四、 停工期
分娩室:最少需要两晚
分娩室:最少需要两晚
第一天:清洁、冲洗、干燥、消毒
石灰水清洗
装载
保证养猪区域的清洁、温度和空置
尽可能地保持房间的热量
使用蝾螈式加热器,从一个房间移动到另一个房间
为养殖场的清洁区、检查区、和核准通过区准备新的衣服和靴子
与之前使用过的衣服靴子不同颜色
猪病毒性腹泻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冯 力,哈尔滨兽医和研究所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冯力研究员,给大家分享了猪病毒性腹泻科学防控的难点、要点及主要误区

猪病毒性腹泻的特点:
主要以侵染消化道、导致猪只呕吐、腹泻、脱水和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
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
无体温升高,濒死期体温降低
所有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日龄增加,死亡率下降
病原为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冬春季节多发,夏季发生也成“新常态”
抗菌素治疗无效

难点一:引起腹泻的因素复杂
难点二:腹泻病临床上难以区分
难点三:多基因型(血清型)
难点四:新的病原的出现
难点五:抗原性的变异
难点六:病原的致病性弱,免疫源性差
难点七:混合感染导致病情更为严重
难点八:缺少最好的抗原递呈途径

要点一:明确病因(正确的诊断)
要点二:科学的抗体检测(监测)
要点三:科学免疫策略
要点四: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控的关键点:
确定发病病原!确诊。
做好全群免疫,不留易感猪群(尤其是做好后备母猪【初产母猪】,后备公猪的免疫)!
列入常规免疫计划而非季节性免疫
抗体检测(监测)在活疫苗免疫中非常重要!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多点饲养,全进全出,严格的消毒与空舍!
做好产子舍保温!
避免应激,提高机体自身抗病力

第一个是概念与观念误区
腹泻不等于猪病毒性腹泻
望文生义TGEV≠PEDV≠PDCV≠PoRV
病毒性腹泻只有冬天发生
猪病毒性腹泻只感染小猪,不感染大猪
猪病毒性的损失只在哺乳仔猪
第二个是诊断误区
诊断想当然,仅凭借临床症状来判断
一次实验室诊断结果用几次或一两年
实验室诊断不全面,只做PEDV检测
不能区分疫苗毒与野毒
试验室检测水平不同,结果的科学与真实无保证
第三个是疫苗免疫误区
不当传染病对待,只是局部免疫(母猪免)
经产与后备母猪一样免疫
等到发病了,才接种疫苗,疫苗当治疗制剂
只有流行季节前做,平时基本不进行免疫
过度依赖疫苗,不重视生物安全
反复返饲
第四个是生物安全误区
不重视生物安全
做不到真正的全进全出
消毒不彻底,空舍时间过短
不把引种、隔离当回事
综合管理出现漏洞
非洲猪瘟威胁下新建群病毒性腹泻的防控
颜 忠,新希望六和养猪研究院
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甲型冠状病毒属
RNA病毒,基因组大小28kb,
在4℃下可以在金属上存活20天,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铝、Tyvek®工作服、布和塑料上最多可以存活15天
pH <4和pH>9时病毒被完全灭活
一般性消毒药均可灭活PEDV,如氧化剂(Virkon S),漂白剂, 2%氢氧化钠
粪-口途径是PEDV传播的主要手段,无症状感染的大猪,能够造成病毒的亚临床传播。
在生产实践中PED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PEDV感染对初产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比经产母猪更加严重,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感染的阶段(Olanratmanee, 2010)
在入群之前使用对后备母猪进行返饲诱导免疫力将是有利的。(Anchalee Srijangwad,2017)
妊娠母猪或待产后备猪通过强毒(感染新生仔猪肠道或其他感染性材料)暴露进行PEDV驯化使母猪产生针对 PEDV 的免疫保护(Niederwerder and Hesse, 2018)
激活后备猪的粘膜免疫系统的对于保护母猪肠道至关重要(Jung K, Saif 2015),通过肠-乳腺-sIgA 轴将抗体提供给仔猪,初乳/奶水中PEDV特异性sIgA抗体的水平是决定其仔猪抵抗PEDV感染的的关键(Langel et al., 2019a; Saif et al., 2012)
综上所述,新建群对后备猪全群进行PED统一驯化至关重要。
养猪企业进行复产、扩产,三边生产(边发展、边建设、边生产),新场、新员工、新猪群,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猪群来源不同的猪场、品种不一致,健康度不一致,免疫背景不一致,给混群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过往的全群返饲驯化技术(使用肠道、粪便)操作难度大、病毒含量不确定、成本高、效果不确实并存在其他病原污染的风险,ASF威胁下,这种风险进一步加大,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开发出安全性高,抗原匹配度高、含量高、均一、成本低的产品(S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分离纯化等等)。
(一)、新建厂生物安全升级及分区管理
(二)、变异毒株疫苗的应用
(三)、新建群后备猪全群驯化新技术
1、科学的方法是取得PED防控胜利的最大法宝;
2、生物安全是防控PED的根本;
3、首次实现了新建群全群PED统一驯化,这种新方法安全高效、抗原匹配度高、含量高、剂量准确、效果确实、成本低;
4、新建群引种结束之后,在距离分娩前2个月左右驯化1次,能够为仔猪提供高水平的IgA抗体,并保证足够的排毒和减毒时间,对生产影响最小;
5、驯化后场内病原净化+初乳高水平IgA抗体水平是猪群维持稳定的关键;
6、采集环境样品可以作为定期监测猪群和环境中PEDV活跃的一种方法;
7、可以采集口腔液和初乳用于监测评估IgA抗体水平。
2020年10月15日下午
2020年10月15日,第九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分会3----诊断检测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学博士原霖主持。大会精彩笔记内容如下:
使用诊断检测的对与错
杰里·托里森 明尼苏达大学
简述: 诊断使用的不当之处
1. 使用过于宽泛的计划
2. 使用局限性太大的计划
3. 对实验室隐瞒信息
有效的诊断方法
1. 有一个计划好的诊断目标
2. 了解疾病动态
3. 了解测试能力
示例:
1. 我想用一个毒株来生产疫苗。
2. 我需要确定这个猪群没有感染过猪肺炎支原体。
有限的诊断性调查仅提供有限的结果
“任何器官都不是一座孤岛,也就是说,所有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的。”
- 明尼苏达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斯蒂芬妮·罗索博士
限制成功的诊断方法:
• 我已经知道有什么问题了。
• 我知道错出在哪里,并想证明这一点。
样本类型效应
是否需要活病毒或细菌?
如果需要后续测试该怎么办?
信息生成
是否有基线资料可供比较?
这是第一次诊断尝试,还是需要测试之外的工作?
我将如何使用得到的测试结果?
诊断及控制保育期腹泻
法比奥·万努奇 明尼苏达大学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防控:
o 氧化锌(1500-3000ppm)
− 减少腹泻、降低死亡率、提高性能(生长和饲料转化率)
− 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粘膜完整抑制细菌黏附(?)
− 环境问题和共同抗药性(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
o 有机酸
− 抑制微环境的酸化
− 作用方式不明
− 效力差异很大,结果相互矛盾
o 免疫预防
− 新生猪仔ETEC腹泻:通过被动的结肠/乳源性免疫来预防。
− 断奶后ETEC腹泻:需要积极的肠道粘膜免疫反应。
o 肌肉注射:商用和自家
o 口服 (非致病性表现菌毛,不产生肠毒素)
o 亚单位口服:正在研发中,F4和F18免疫原性有差异
− 不同菌毛间的交叉保护(?)
o 沙门氏菌肠道血清型伤寒杆菌
o 沙门氏菌肠道血清型I 1,4,[5],12 : i:‐
− 新出现的伤寒杆菌血清型变体
− 近年来美国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主要病因
o 无法区分的临床表现
− 持续5-7天水样腹泻(零星血迹)
− 脱水,以及整个保育-育肥阶段表现不佳
欧洲经验:疾病发生率(禁止使用抗菌素作为生长促进剂之前及之后对比)
o 腹泻显著增加(保育)
- 断奶后腹泻:β-溶血性大肠杆菌
- 螺旋体结肠炎
- 临床回肠炎(细胞内劳森菌)
o 规模很关键
o 管理及其他替代策略
o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 成功控制原发性诱发因素:接种疫苗、消灭病毒
o 猪肠道疾病综合征(PEDC) ???
- 肠道细菌是主要原因
- 协同作用:轮状病毒、大肠杆菌(?)
o 微生物组的复杂性
三代测序技术基本原理
准确度:单条序列的准确率约85%,拼接后可达99%,准确度低于二代测序和一代测序;
测序长度:单端几百bp-几M,长度最长;
测序成本:目前比二代和一代测序成本高;
测序通量:可达数百万条以上片段,几十G-几T的数据量;
PCR:无需PCR,直接测序。
数据分析:要求高,需要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其他:可进行RNA直接测序,Nanopore的minion测序仪可以做到随身携带。
Nanopore的Minion便携式测序仪是第一款普通实验室都可以配置的测序仪,也使得测序技术可以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
由于三代测序的高错误率和长度长特征,目前最适合应用于临床样品的宏基因组检测。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单病种感染
案例二 同一病种多种样品
案例三 混合感染
案例四 非常规检测病原感染
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