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控措施
来源:动物科技信息 2023-02-17 16:00:07| 查看:次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养猪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猪场数量逐渐增多,养猪并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养猪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散养。这是中国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上所有养猪发达国家所共同经历的过程。规模猪场一般是指年出栏商品肉猪3000头以上的猪场。也可根据猪场的生产任务和经营性质分为母猪专业场、商品肉猪专业场、自繁自养专业场、公猪专业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规模猪场发展迅速,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应激因素多,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疾病的流行,一旦发生疾病,难以控制和根除,甚至某些本来在散养条件下危害不大的疫病,也会严重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提高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但一些规模猪场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均较低,寄生虫病不断发生,直接影响了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
1 肠道线虫病
1.1 诊断要点1.1.1流行特点及其临床症状在饲养管理不良条件下,其感染途径是经口或经皮肤感染。类圆线虫主要危害3~4周龄的仔猪,寄生在十二指肠;猪蛔虫主要危害3~6月龄的仔猪,常造成“僵猪”,成年猪多半为带虫者而不显症状,病仔猪却可表现贫血、腹泻、呕吐、逐渐消瘦。
1.1.2剖检病变类圆线虫的幼虫经皮肤感染仔猪时,可引起仔猪皮肤湿疹,同时,也可带入副伤寒杆菌,而造成死亡;此虫体移行到肺时,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蛔虫的幼虫在猪体内移行时,损害脏器和组织,破坏血管,引起血管出血和组织变性坏死。
1.1.3实验室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1.2 防治方法芬苯哒唑或丙硫咪唑口服。
2 附红细胞体病
2.1 诊断要点
2.2.1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季雨后湿度大时,猪虱、蚤等吸血节肢动物可以起到传播作用,此外,污染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
2.1.2临床症状①仔猪,小于5日龄的主要是皮肤苍白和黄疸,1周龄后多可自愈;1月龄左右的仔猪,最初表现贫血,后出现黄疸症状,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病猪高热稽留,全身皮肤发红,或是耳、腹下、四肢先发红后出现紫斑,数天内死亡。②母猪,在应激条件下,急性感染时,体温达40℃~41.7℃,高热稽留数天,厌食;慢性感染时,猪群中部分母猪出现衰弱、苍白及黄疸症状,其中部分母猪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2.1.3剖检病变主要是贫血与黄疸。全身性黄疸,皮肤及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肝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胆囊充满浓明胶样胆汁。脾肿大变软。有时淋巴结水肿、胸腔、腹腔及心包囊积液。
2.1.4实验室诊断①从发高烧病猪耳静脉采血涂片,用瑞士或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油镜下检查有无虫体,如在细胞内发现圆球形的小体,大小为0.8~1.0μm即可确诊。②于隐性感染猪,可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做出诊断。
2.2 防治方法(1)盐酸土霉素肌肉注射。(2)应用铁制剂等对症治疗。
3 弓形虫病
3.1 诊断要点
3.1.1流行特点常发生于夏秋季节的温暖潮湿地区,3~5月龄的仔猪易感。本病可以通过母猪胎盘感染,引起怀孕母猪发生早产或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或死胎;另外还有消化道感染、呼吸道黏膜感染、以及吸血昆虫机械性的传播。
3.1.2临床症状与猪瘟、猪流感皆相类似。病初体温升高约40℃~42℃,稽留7~10d。食欲减少或废绝,便秘。耳、唇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绀或有淤血斑。呼吸快,鼻镜干燥有鼻漏,咳嗽,呼吸困难,口流白沫,窒息死亡。
3.1.3剖检病变主要是肺高度水肿,有的并发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上有小点坏死灶。肝略肿胀,呈灰红色,有小点坏死;脾略肿胀呈棕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囊状肿胀。
3.2 防治方法(1)用磺胺类药能控制本病的发展,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可选用以下有效处方:①磺胺-5-甲氧嘧啶肌注。②磺胺-6-甲氧嘧啶肌注。(2)要防鼠灭鼠,防止饲草、饲料被鼠、猫粪污染。(3)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由于卵囊能抗酸碱和普通消毒剂,可选用火焰、3%火碱液、1%来苏儿、0.5%氨水、日光下暴晒等进行消毒。
4 疥螨
4.1 诊断要点
4.1.1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寒冷的冬春季,5个月龄以下的猪,尤其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更严重,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通常起始于头、颊及耳部,然后蔓至背、躯干两侧以及后肢内侧。
4.1.2临床症状患猪局部发痒,到处蹭痒或磨擦。患部皮屑和被毛脱落,皮肤潮红,可见有渗出液结成的痂皮。严重的皮肤出现皱褶或龟裂,食欲不振,逐渐消瘦。
4.1.3检查虫体在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刮取皮屑,直到稍微出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体石蜡,放在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可发现活动的螨。
4.2 防治方法(1)定期驱虫,及时隔离治疗,用5%热火碱水消毒圈舍。(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3)溴氰莉酯、双甲脒、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
5 球虫病
5.1 诊断要点
5.1.1流行特点常发生于7~21日龄仔猪,发病率可达50%~75%,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有时可达75%,尤其在温暖潮湿季节严重。成年猪为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多呈良性经过。
5.1.2临床症状常见食欲不振,腹泻、消瘦,一般持续4~6d,粪便呈液状或糊状,呈黄白色,偶而可见血便,重病的可因脱水而死亡。
5.1.3剖检病变主要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炎症。
5.1.4粪便检查可直接刮取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制成抹片染色;也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球虫卵囊,在显微镜下,前者能找到大量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即可确诊。
5.2 防治方法(1)清除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和避免卵囊污染猪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由于一般的消毒药不能杀死卵囊,所以选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熏蒸法消毒;或过氧乙酸喷雾法、加热火焰法毒,效果好,对卵囊有很强的杀灭作用。(2)母猪在分娩前1周和产后的哺乳期给予氨丙啉,剂量为25~65mg/kg,拌料或混饮喂服,连用3~5d;也可按此剂量给病仔猪防治。
6 囊尾蚴病
6.1 诊断要点
6.1.1流行特点多见于猪只的散放、连茅圈和人的粪便管理不严的地区,猪吃了带孕卵节片或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在小肠内,虫卵里的幼虫(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身体各部,约经10周发育囊尾蚴,其多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因此,具有以上条件的猪群感染发病。
6.1.2临诊症状严重感染的猪表现生长受阻、贫血、水肿,以及某些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寄生于眼时引起视力减退或失明;寄生于脑内可出现神经症状。病猪两肩显著外张,臂部不正常的肥胖宽阔而呈哑铃状,或者猪体外形呈狮体状体形。
6.1.3免疫诊断法常用皮肤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
6.2 防治方法(1)搞好公共卫生,取消连茅圈。(2)严格执行肉品卫生检验制度,按照“四部”规程规定,处理病猪肉。(3)用吡喹酮注射液,一次肌注。另外,选用丙硫苯咪唑或甲苯咪唑口服也有较好的疗效。
7 猪绦虫病
7.1流行特点猪绦虫的中间宿主为食粪性甲虫,因此,本病多存在于农村泥土结构猪圈和可能吃食到粪性甲虫的情况下。
7.2临床症状可见猪只毛长瘦弱,死后在小肠内找到扁平乳白色带状虫体,全长100~150cm,分头节、颈节和体节三大部分。据此即可确诊。
7.3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猪粪,并堆粪发酵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2)吡喹酮内服或皮下注射。
8 综合防控策略
8.1 预防是最经济的措施因为治疗是被动的,预防是主动的,一旦猪感染疾病既花费大量的治疗费用,增加饲养成本,又造成猪只生长停滞,影响生产性能,所以要想养好猪,预防保健是关键。
8.2 科学选用驱虫药物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由于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而对在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等幼虫、毛首线虫等则效果较差,而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则对线虫、吸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都有较强的驱杀作用,对虫卵的孵化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8.3 驱虫时间仔猪在6~7周龄时进行第1次驱虫,早期驱虫可以明显地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育成猪可在3月龄时,要求重复驱虫1次效果比较好。怀孕母猪可在产前1~2周进行驱虫,切断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防止仔猪产后感染寄生虫。种公猪每年的2月、6月和10月分别使用广谱驱虫剂驱虫。引进种猪及后备种猪转入生产区前应进行驱虫,必须严格做好净化工作。若猪场规模相对较小的,也可采用“一刀切”式驱虫法,即每间隔3~4个月全群驱虫一次,每年驱虫3~4次,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猪场年驱虫4次,感染轻微的驱虫3次即可。
8.4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驱虫后应将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或焚烧或深埋,以防排出的虫体和虫卵被猪吃了而重新感染。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消灭中间宿主,尽量减少猪场寄生虫病发生几率。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