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温度的逐渐升高,猪的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也将迎来新的高发阶段,因此针对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的防控办法也变的尤为重要。猪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弓形体病。
一、传播途径
1、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
2、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
3、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
4、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二、临床症状
1、猪弓形体病在国分布十分广泛,且各地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64%。10~50kg的仔猪发病尤为严重。
①病猪突然废食,体温升高至41℃以上,稽留7~10天。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流清鼻涕,眼内分泌物增多。常出现便秘,外附黏液,尿呈橘黄色,少数发生呕吐;
②发病后数日出现神经症状,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等处出现紫红斑或有小点出血;最后因呼吸极度困难而死亡;有的病猪耐过急性期而转为慢性,外观症状消失,仅食欲和精神稍差,最后变为僵猪;孕猪常发生流产或死胎。
一、传播途径
1、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
2、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
3、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
4、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二、临床症状
1、猪弓形体病在国分布十分广泛,且各地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64%。10~50kg的仔猪发病尤为严重。
①病猪突然废食,体温升高至41℃以上,稽留7~10天。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流清鼻涕,眼内分泌物增多。常出现便秘,外附黏液,尿呈橘黄色,少数发生呕吐;
②发病后数日出现神经症状,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等处出现紫红斑或有小点出血;最后因呼吸极度困难而死亡;有的病猪耐过急性期而转为慢性,外观症状消失,仅食欲和精神稍差,最后变为僵猪;孕猪常发生流产或死胎。
2、猪附红细胞体病因畜种和个体体况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别很大。
①哺乳仔猪: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②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a.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3天;
b.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度~42度。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病程3-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
c.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③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a.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度),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
b.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粘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三、区分鉴别
1、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1)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完全控制流行;
(2)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3)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炎、 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4)在发生猪瘟时,约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
2、与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1)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无贫血和黄疸症状。
(2)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呼吸困难明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
(3)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四、防控方案
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免疫,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与对症治疗的方法:
1、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动物接触。
2、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减少舍内氨气味,改善舍内环境,加强圈舍消毒,减少猪只应激和咬架。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
3、加强药物保健,可使用磺胺类或者四环素类药物,在疾病高发期进行预防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