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猪的疾病预防,重在管理。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预防性管理”,另一种称为“补偿性管理”(可理解为“亡羊补牢”式的管理)。“预防性管理”是猪场工作的主动追求,而“补偿性管理”是一种被动措施,可能是在猪场发生问题后采取的“救火性”措施(比如“拔牙”)。
一、预防性管理,提高猪的健康度
疾病的预防性管理,必须以懂兽医、懂生产、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基础,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只有充分了解猪只的发病机理,对病因(病原)、病程有准确的理解,我们才能制定出针对猪群健康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案。
细菌、病毒突破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里时,复制与繁殖超出机体承受范围,动物自体的缓冲系统崩溃,平衡被打破,引发动物发生疾病或伤亡。因此,猪场预防性管理首先要做的是,提升猪只对抗大自然的能力(正常生理所产生的免疫力),微生物也需要适宜的生存条件,它们“怕高温、怕干燥、怕强酸强碱”。提供适合猪只的健康生活环境,才是预防性管理的方向!
用管理解决
技术问题,管理是
技术的载体,
技术是管理的方向。任何环境都会存在环境性疾病,如“生存环境病”,原因是:饲料配方不均衡、功能性原料缺乏、霉菌毒素超标等,造成动物生理功能下降或丧失。目前,环境疾病(猪只因生活环境造成的疾病)靠疫苗预防,而“富贵病”(没有根据猪群情况,设计出来不合格饲料引起的疾病)被某些“专家”、商人当作赚钱的门道。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提高猪的健康度,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用管理解决猪只疾病问题。
二、重视“养”在预防性管理中的作用
“养”是预防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前段日子,与动物营养专家王爱勇老师探讨我国
猪病,他认为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饲料引起的。之前笔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凡病不
治疗》,如果猪群不达到最低生存健康标准,生产成绩能好吗?稍有风吹草动,非洲猪瘟病毒进场太正常了!劣质的原料、脏乱的环境、密集有限的生存空间,无限制地压榨猪只性能,缺乏最基本的动物福利,我们的猪能不出问题吗?未来养猪
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动物福利标准,全方位地推进动物福利措施。
三、非洲猪瘟防控中的独特发现
我们在非洲猪瘟防控中有一个独特的发现:全漏缝高床环境,非瘟传播速度慢,包括拔牙成功的母猪,产床分娩仔猪、保育猪不转下实心地面不发病或发病率低,高床育肥复产成功率高,高床育肥拔牙成功率高等。分析其原因,有可能就是高床上的粪尿能够快速漏到高床下面,高床上的环境干燥、干净、远离地面带毒粉尘、生存空间病毒载量低,感染力低。很多人不认可降低环境病毒载量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认为无论环境中病毒载量高低,只要病毒进场,就可以造成猪只感染,从而清场。那么,为什么某些省份没有多少非瘟(比如贵州),部分省一片哀嚎(比如中原各省)?这不就是环境载量与阻隔问题吗?为什么母猪与育肥猪容易发病,而公猪抵抗力强,不也是健康度问题吗?我们经常说“切断”,其实很难做到完全切断,只能是降低病毒载量,切断绝大部分传播途径,把环境中病原载量控制在感染阈值以下。所以,对于规模场来说,检测和监测手段是预防非洲猪瘟很好的工具,及时发现与处理,是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有效方法,因此,制订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很重要。
四、总结
综合我们对预防非洲猪瘟的见解:猪群健康、规范管理、硬件设施设计符合防非原理的要求,是防非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常规疾病都控制不好,能防控好非洲猪瘟吗?防非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果认为是单一片面的,我们离成功会很远。全方位的动物福利,是集约化养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只有不断去探索与发现,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
专家点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预防性管理能隔绝病原的进入,减少甚至切断其传播途径,提升易感动物的健康度和感染阈值。传染性疾病是病原侵入机体和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好猪”,预防性管理好猪群健康,将使猪的抵抗能力更强。实践中不同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和硬件设施的防非实效差异巨大,从实践中来,做好总结和推广,防范于未然,终将取得防非胜利。
目前非瘟防控形势更趋复杂,在原来非瘟野毒的情况下,又存在各种“老虎、苍蝇、鬼子和伪军”(具体见仇老师文章:老虎苍蝇同时打、鬼子伪军一起防——如何应对非洲猪瘟“野疫苗毒”?)。我国针对非瘟野毒防控的精准剔除方法方案,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和赞誉。非瘟弱毒株一旦进入猪场就更难防控了,因此,亟需建立针对非瘟弱毒株的预防性管理和其他防控方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