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学习中,熊凌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的欠缺。并且自己单枪匹马干太孤单,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必须将养猪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学习,抱团取暖,共同养猪致富。
2000年,就在高安市政府龚兴明副市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农工部的协调组织下,成立了当时唯一一个没有政府背景的、纯民间人士组成的高安市养猪行业协会。
协会经常邀请专家去高安讲课,组织协会会员到外地考察甚至出国学习考察。
在生产实践中他发现,中国的养猪应该走中国元素的养猪道路,全国农业院校中的教科书中的教材,要么受国外商业公司的影响浸淫,要么是老先生们把传统散养户养猪经验总结,与当今国内养猪产业资源与现状不匹配。
在之后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熊凌不断地跟国内外商家、教授、学者沟通、交流、游学于产、学、研中。
熊凌意识到,猪要养好,须不忘初心,以猪为本。事业要成功,必须聪明的工作加拼命的工作。所谓的聪明工作,就是目标(方向)要对,比如:一条船在大海中航行,目标(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所谓的拼命工作,就是忘我、舍去、发疯!
方向对了,余下的就是拼命工作了。所以十几年中,自己一天工作跨越三个省份很正常,365天有350天在路上,不是在猪场或饲料厂就是在去猪场或饲料厂的路上,每天工作18个小时,每年行程20万公里。
他感慨,对于家人来说,自己承担的儿子的责任、丈夫的责任、父亲的责任太少了。
养猪28年,熊凌总结了自己的养猪生涯:“前十几年都是在走弯路,近十年才是修成正果”。
熊凌认为国内的养猪生态环境并不亚于欧美;国内的饲料资源也非常丰富。
2014年是,熊凌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一个公司,冠名为“猪为本(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我们不是生产型企业,而是养猪科技服务型企业。”为养猪企业提供以猪为本,回归到原点技术服务。
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养猪行业硬件已经在与国际接轨,但软件尤其是技术服务业差异巨大。
“我国是养猪大国,但非养猪强国,中国养猪有着7000年的历史,我们老祖的养猪技术一直是领跑全球的,中国的养猪业也为 全球的养猪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熊凌提到,我国的养猪业是从大跃进年代倒退,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转折,70年代开始落伍。
80年代国外规模化的崛起时,国内养猪业才探索规模化。由此而全盘引进国外养猪技术、设备、模式与种猪。
但熊凌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的过程,今天的落后并不是永远的落后。
中国养猪人已经慢慢觉醒。
“国内养猪业一直都在被国外利益集团的种种陷井误导,似乎离开玉米、豆粕、鱼粉、麸皮就不能做饲料了,似乎离开进口疫苗与兽西中国人就养不好猪了。其实鬼子们技术与职业操守并非神话,德国马肉事件、法国禽疫苗事件就可证实我的陈述。2007年,当时的美国辉瑞公司侵犯我这农民的知识产权,我的维权胜利就足以证明洋鬼子们“纸老虎”......
猪只需要的是营养元素,只要满足猪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饲料原料种类应该是不需要限定的物质种类多样化,相反,物质种类多样化更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只要猪能吃,或者训练(调教)后能吃;只要原料无毒或者毒素在猪抵抗力之内。什么性价比最高使用什么。
熊凌表述,养猪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养猪只是一手段、一过程,充过养猪的手段与过程,最后达到赚钱之目的。
只要有利于赚钱,只要不违法,什么合算用什么。
比如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可以选择用米糠。在大城市郊区应该利用城市食品厂生产出来的辅料喂猪。
“回归到原点,应该以猪为标准,财务为标准,所以用什么饲料不是应该由配方师决定,而是应该由财务总监来决定。”
因地制宜,因猪制宜,因钱制宜最大可能利用当地资源、物尽其用。
熊凌表述:中国养猪需要依托资源走中国元素的养猪道路,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熊凌对中国元素养猪道路的最终诠释。
熊凌认为,完全否定老祖宗的想法显然不对,完全否定洋人的做法也不对。
如何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找到平衡点?熊凌在养猪生产实践中一直在探索。
熊凌发现牛之所以能消化牧草甚至杂草,是因为牛是多胃动物。
他设想:要给猪人工制造一个人工胃,即通过高压打包、乳酸菌发酵等方法对牧草进行预处理、预消化,从而达到猪能够消化吸收的状态,就可以达到以草代粮、以草代饲,以猪当牛养的的效果。
“我们把传统农耕产品与现代工业文明跨界糅合在一起,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其中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如机械学,微生物学、物理学、动物营养学等。”
在采访中,熊凌不止一次对记者提到,猪是有生命的东西,生命个体之间有差异化,每个生命体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养猪是门艺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