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猪场容易爆发的仔猪水肿病,是一种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它之所以在秋季容易爆发,是病原、环境、猪群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秋季水肿病的爆发可以理解为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
断奶/转群应激+温差变化→猪群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伺机的产毒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毒素入血→破坏血管和神经→出现水肿和神经症状→急性死亡。
下面我们详细拆解一下具体原因:
一、根本原因:病原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元凶:并不是所有大肠杆菌都致病,而是某些特定血清型(如O139、O138、O141等)的产志贺样毒素2型大肠杆菌。
致病机制: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和血管毒素。这种毒素进入血液后,会破坏血管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从而在胃壁、肠系膜、脑部等疏松组织形成特征性的“水肿”。同时毒素会损伤脑神经,出现神经症状。
二、为什么秋季是高发期?(诱发因素)
秋季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为上述致病大肠杆菌的“作案”创造了绝佳条件。
1.巨大的应激
温差大:秋季昼夜温差剧烈,猪群(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断奶仔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维持体温,导致应激增大,免疫力下降。
断奶应激集中期:很多猪场习惯在秋季安排集中断奶和转群。断奶是仔猪一生中最大的应激:
营养应激:从易消化的液体母乳转变为固体饲料。
环境应激:离开母猪,转移到新的栏舍。
心理应激:与同胞分离,重新组群打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多重应激会严重扰乱仔猪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
2.饲养管理的挑战
饲料变更不当:为了促进断奶仔猪生长,有些养殖户会突然更换成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突然摄入大量蛋白质,容易在肠道内腐败,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采食不均:转群后,猪群内地位等级确立,弱势小猪可能吃不到足够的饲料,而强势小猪则可能暴饮暴食,这都容易诱发肠道功能紊乱。
3.环境病原压力
经过一个夏季的高温高湿,猪舍内病原微生物数量本就较多。秋季如果通风和保温管理不当,栏舍内空气质量差、湿度大、温度不适,病原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就更容易侵袭处于应激状态的猪只。

三、易感猪群特点
年龄:主要发生在断奶后至保育期初期的仔猪(通常为4-12周龄,尤其以断奶后1-2周最常见)。
体质:往往是同窝中生长最快、最健壮、吃得最饱的仔猪最先发病。因为它们摄入的饲料最多,摄入的细菌和毒素量也最大。
预防策略也必须针对上述环节:
1.减少应激:
做好保温工作,减小昼夜温差。
执行“缓过渡”原则:断奶时移母留仔,在原圈饲养一段时间;换料时循序渐进,至少用一周时间过渡。
2.科学饲养:
断奶后初期适当控制采食量,避免暴食,采用少量多餐。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酸化剂、酶制剂等,帮助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
3.药物预防:
在断奶转群等应激时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敏感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需根据药敏试验和兽医指导使用)和电解多维,以预防细菌感染和抗应激。
4.环境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
一旦发现病猪,往往病程急,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于仔猪水肿病,“防”远大于“治”,核心在于做好秋季断奶仔猪的精细化管理。
秋季水肿病的爆发可以理解为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
断奶/转群应激+温差变化→猪群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伺机的产毒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毒素入血→破坏血管和神经→出现水肿和神经症状→急性死亡。
下面我们详细拆解一下具体原因:
一、根本原因:病原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元凶:并不是所有大肠杆菌都致病,而是某些特定血清型(如O139、O138、O141等)的产志贺样毒素2型大肠杆菌。
致病机制: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和血管毒素。这种毒素进入血液后,会破坏血管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从而在胃壁、肠系膜、脑部等疏松组织形成特征性的“水肿”。同时毒素会损伤脑神经,出现神经症状。
二、为什么秋季是高发期?(诱发因素)
秋季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为上述致病大肠杆菌的“作案”创造了绝佳条件。
1.巨大的应激
温差大:秋季昼夜温差剧烈,猪群(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断奶仔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维持体温,导致应激增大,免疫力下降。
断奶应激集中期:很多猪场习惯在秋季安排集中断奶和转群。断奶是仔猪一生中最大的应激:
营养应激:从易消化的液体母乳转变为固体饲料。
环境应激:离开母猪,转移到新的栏舍。
心理应激:与同胞分离,重新组群打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多重应激会严重扰乱仔猪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
2.饲养管理的挑战
饲料变更不当:为了促进断奶仔猪生长,有些养殖户会突然更换成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突然摄入大量蛋白质,容易在肠道内腐败,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采食不均:转群后,猪群内地位等级确立,弱势小猪可能吃不到足够的饲料,而强势小猪则可能暴饮暴食,这都容易诱发肠道功能紊乱。
3.环境病原压力
经过一个夏季的高温高湿,猪舍内病原微生物数量本就较多。秋季如果通风和保温管理不当,栏舍内空气质量差、湿度大、温度不适,病原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就更容易侵袭处于应激状态的猪只。

三、易感猪群特点
年龄:主要发生在断奶后至保育期初期的仔猪(通常为4-12周龄,尤其以断奶后1-2周最常见)。
体质:往往是同窝中生长最快、最健壮、吃得最饱的仔猪最先发病。因为它们摄入的饲料最多,摄入的细菌和毒素量也最大。
预防策略也必须针对上述环节:
1.减少应激:
做好保温工作,减小昼夜温差。
执行“缓过渡”原则:断奶时移母留仔,在原圈饲养一段时间;换料时循序渐进,至少用一周时间过渡。
2.科学饲养:
断奶后初期适当控制采食量,避免暴食,采用少量多餐。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酸化剂、酶制剂等,帮助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
3.药物预防:
在断奶转群等应激时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敏感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需根据药敏试验和兽医指导使用)和电解多维,以预防细菌感染和抗应激。
4.环境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
一旦发现病猪,往往病程急,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于仔猪水肿病,“防”远大于“治”,核心在于做好秋季断奶仔猪的精细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