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1987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中西部,我国台湾省1991年出现此病,内地1996年研究人员郭宝清等首次在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蓝耳病毒。蓝耳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类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以美洲型为主,美洲型又可分为经典型毒株和高致病型毒株。据研究表明2006年以前在我国的仔流行毒株主要为经典型毒株,而2006年以来
绝大部分为高致病型毒株。当前我国蓝耳病普遍发生,且存在大量重组。在动物病毒中,蓝耳病毒可称得上“臭名昭著”,下面将对蓝耳病容易发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病原高度变异交叉保护性差
蓝耳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单链RNA的不稳定性(如人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基因存在高度变异。欧洲型和美洲型毒株之间的差异达到40%,在同一基因型内部差异也可达到20%,而且随着流行时间的延长而变异不断增加。
广泛的变异和重组造成变异毒株和新毒株层出不穷。同时不同毒株间病原交叉保护性差,即若免疫的弱毒疫苗毒株与猪场内已有毒株不匹配,不仅不会提供保护作用反而会加重猪场疫情(相当于给猪场引进了新毒2株)。
传播途径多样
一是病毒携带猪与易感猪之间的紧密接触。引猪控制措施不当将蓝耳病毒带入猪场及猪群转舍、繁殖群更替时健康猪与带毒猪的紧密接触都会引起病毒的传播。
二是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一般传播范围在20千米以内,500米的范围影响最大。冬季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强,空气传播一般呈跳跃式传播。
三是通过污染的精液进行传播。感染蓝耳病毒的公猪精液中长期带毒,污染的精液会感染母猪,使母猪转阳。研究表明人工感染公猪43天的精液注射仔猪会使仔猪感染。
四是鸟类和蚊虫叮咬引起病毒的传播。鸟类会造成该病的长距离传播。研究表明:麻雀携带病毒的比例比较高;野鸭可以通过粪便排出蓝耳病毒,并且在鸭与鸭之间可以传播,病毒在鸭体内可能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型;蚊虫叮咬可以促进病毒的机械性传播。
持续性感染
猪只一旦发生蓝耳病毒的感染可长期带毒。
研究表明:感染公猪精液中长期带毒;母猪在感染后157天仍然能从口咽刮取物中分离出病原;在妊娠期85天到90天经胎盘感染蓝耳病毒的母猪产仔猪后210天仍能从其血清中检测到病原。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是指特定滴度的病毒特异性母源抗体或疫苗抗体能使病毒更易于侵入机体的靶细胞,从而导致感染增强。换句话说,在某些特定滴度下,母源抗体或疫苗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使病毒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也是某些猪场注射蓝耳疫苗后反而引起疫情加剧的原因。
蓝耳病易于发生和流行,难以控制。在控制蓝耳病时重视和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方针,慎重使用弱毒活疫苗(保证猪场蓝耳病感染的单一性),以药物稳定为主,加强检测(了解场内蓝耳病流行和稳定情况必不可少的手段),控制蓝耳病于“牢笼”之中。
绝大部分为高致病型毒株。当前我国蓝耳病普遍发生,且存在大量重组。在动物病毒中,蓝耳病毒可称得上“臭名昭著”,下面将对蓝耳病容易发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病原高度变异交叉保护性差
蓝耳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单链RNA的不稳定性(如人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基因存在高度变异。欧洲型和美洲型毒株之间的差异达到40%,在同一基因型内部差异也可达到20%,而且随着流行时间的延长而变异不断增加。
广泛的变异和重组造成变异毒株和新毒株层出不穷。同时不同毒株间病原交叉保护性差,即若免疫的弱毒疫苗毒株与猪场内已有毒株不匹配,不仅不会提供保护作用反而会加重猪场疫情(相当于给猪场引进了新毒2株)。
传播途径多样
一是病毒携带猪与易感猪之间的紧密接触。引猪控制措施不当将蓝耳病毒带入猪场及猪群转舍、繁殖群更替时健康猪与带毒猪的紧密接触都会引起病毒的传播。
二是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一般传播范围在20千米以内,500米的范围影响最大。冬季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强,空气传播一般呈跳跃式传播。
三是通过污染的精液进行传播。感染蓝耳病毒的公猪精液中长期带毒,污染的精液会感染母猪,使母猪转阳。研究表明人工感染公猪43天的精液注射仔猪会使仔猪感染。
四是鸟类和蚊虫叮咬引起病毒的传播。鸟类会造成该病的长距离传播。研究表明:麻雀携带病毒的比例比较高;野鸭可以通过粪便排出蓝耳病毒,并且在鸭与鸭之间可以传播,病毒在鸭体内可能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型;蚊虫叮咬可以促进病毒的机械性传播。
持续性感染
猪只一旦发生蓝耳病毒的感染可长期带毒。
研究表明:感染公猪精液中长期带毒;母猪在感染后157天仍然能从口咽刮取物中分离出病原;在妊娠期85天到90天经胎盘感染蓝耳病毒的母猪产仔猪后210天仍能从其血清中检测到病原。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是指特定滴度的病毒特异性母源抗体或疫苗抗体能使病毒更易于侵入机体的靶细胞,从而导致感染增强。换句话说,在某些特定滴度下,母源抗体或疫苗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使病毒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也是某些猪场注射蓝耳疫苗后反而引起疫情加剧的原因。
蓝耳病易于发生和流行,难以控制。在控制蓝耳病时重视和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方针,慎重使用弱毒活疫苗(保证猪场蓝耳病感染的单一性),以药物稳定为主,加强检测(了解场内蓝耳病流行和稳定情况必不可少的手段),控制蓝耳病于“牢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