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是一种以高热、厌食、黄尿为特征的疫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高。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引起高热病的病原有很多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是多种病毒、细菌、原虫的混合感染,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猪流感、支原体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猪弓形虫等病原引起。
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体温升高40℃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起初个别猪只发烧,随后迅速传至大部分猪群,个别猪突然死亡。使用退烧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常复发。病猪皮肤发红,耳后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斑状,呈紫红色。病猪呼吸困难,喜俯卧,有的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有的粪便干燥,呈球状,个别的腹泻,尿少、色黄、混浊。病猪迅速消瘦,被毛粗乱,病程稍长的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有的全身黄染。死亡率可达50%以上。部分母猪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剖检发现,该病主要病变在肺部,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变化,肺肿大,间质增宽,有淤血和小出血点,有的肺尖叶和心叶有肉样实变,有的肺呈大理石样变化,严重的有化脓灶,气管内有较多的泡沫状分泌物,胸腹腔内有多量淡黄色积液,有的还有少量纤维素渗出,个别的猪肺浆膜与胸膜粘连,呈胸膜肺炎病变。肝肿大,颜色变淡,有的呈土黄色,有的呈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有的边缘有梗死灶。肾脏肿大、苍白,有针尖大出血点。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全身多数淋巴结水肿、出血。
近几年高热病之所以多发,一是因为猪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及支原体肺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多处于持续性感染,严重的损害了猪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对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同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也产生干扰,一旦机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易引起发病。二是散养户与中、小型猪场饲养环境恶劣,不重视消毒,卫生条件差,饲料不全价,使猪只营养差、体质虚弱;散养户有病猪就卖,散发病原,个体屠宰户随意走乡窜户收病猪、死猪;大部分猪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病原一旦条件成熟,很容易暴发。三是应激因素,舍温突变,饲养密度过大,断奶过度不好,混群咬斗,长途运输,缺水等;四是引猪不隔离检疫,并从不同地区、不同猪场或集市引种,致使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成为传染源,购入猪只后不补注疫苗,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致使猪群整体免疫力低。
预防:1.猪场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严禁外来人员入场参观。
2.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严格检疫,实施“全进全出”和封闭式管理;灭鼠、驱虫;猪场禁止饲养其他动物;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与全价优质。在该病多发生季节,改常规消毒为每日消毒,场地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圈舍用绿威霸、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消毒。减少与疫区的交往。
3.搞好免疫接种,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根据当地的动物疫情结合本场情况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平时对猪群要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的生长情况,及时补注疫苗和调整免疫程序,以确保猪群的免疫效果。
4.重视药物预防。平时可于后备母猪配种前15天,妊娠母猪产仔前后7天,仔猪断奶前后7天,育肥猪转群与出栏前15天,气温突变等情况下,在饲料和饮水中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毒中药与高效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疫病期间,未发病猪群可立即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发病猪群不吃食可给饮水添加药物。
5.精心护理猪群。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体抵抗力。在猪急性发病期内不应移动或运输。供给新鲜的洁净水,让猪自由饮用。食欲不振的病猪要多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治疗:及时正确诊断,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确诊是哪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才能对症治疗。①如是非典型猪瘟并发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高热病。治疗应采用:(1)肌肉注射猪瘟高免血清;(2)肌肉注射美达欣(主要成分:血虫净);(3)肌肉注射红卞星(主要成分:卡那霉素等),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②如是猪肺疫与弓形虫病混合感染,应及时肌肉注射肺炎平(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斯君平(主要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等)、抗毒傻吃针等药物。③如是慢性猪瘟、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或继发感染,应及时肌肉注射猪用广谱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肺炎平、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红链喘绝(主要成分:土霉素等)等药物治疗。同时全群猪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与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好,方剂:石膏30克,生地25克,栀子25克,黄芩20克,赤芍20克,玄参20克,知母20克,连翘20克,淡竹叶20克,桔梗20克,黄连15克,甘草15克。共为细末,猪一次30~60克,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总之,即使病毒性疾病也要使用抗菌药物辅以治疗,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并应用一些营养类药物和维生素药物,维持机体的抗病力,配合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瘟毒清或混感康等治疗效果更好。还要注意做好病死猪及污染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体温升高40℃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起初个别猪只发烧,随后迅速传至大部分猪群,个别猪突然死亡。使用退烧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常复发。病猪皮肤发红,耳后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斑状,呈紫红色。病猪呼吸困难,喜俯卧,有的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有的粪便干燥,呈球状,个别的腹泻,尿少、色黄、混浊。病猪迅速消瘦,被毛粗乱,病程稍长的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有的全身黄染。死亡率可达50%以上。部分母猪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剖检发现,该病主要病变在肺部,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变化,肺肿大,间质增宽,有淤血和小出血点,有的肺尖叶和心叶有肉样实变,有的肺呈大理石样变化,严重的有化脓灶,气管内有较多的泡沫状分泌物,胸腹腔内有多量淡黄色积液,有的还有少量纤维素渗出,个别的猪肺浆膜与胸膜粘连,呈胸膜肺炎病变。肝肿大,颜色变淡,有的呈土黄色,有的呈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有的边缘有梗死灶。肾脏肿大、苍白,有针尖大出血点。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全身多数淋巴结水肿、出血。
近几年高热病之所以多发,一是因为猪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及支原体肺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多处于持续性感染,严重的损害了猪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对疫苗注射不产生免疫应答,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同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也产生干扰,一旦机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易引起发病。二是散养户与中、小型猪场饲养环境恶劣,不重视消毒,卫生条件差,饲料不全价,使猪只营养差、体质虚弱;散养户有病猪就卖,散发病原,个体屠宰户随意走乡窜户收病猪、死猪;大部分猪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病原一旦条件成熟,很容易暴发。三是应激因素,舍温突变,饲养密度过大,断奶过度不好,混群咬斗,长途运输,缺水等;四是引猪不隔离检疫,并从不同地区、不同猪场或集市引种,致使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成为传染源,购入猪只后不补注疫苗,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致使猪群整体免疫力低。
预防:1.猪场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严禁外来人员入场参观。
2.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严格检疫,实施“全进全出”和封闭式管理;灭鼠、驱虫;猪场禁止饲养其他动物;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与全价优质。在该病多发生季节,改常规消毒为每日消毒,场地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圈舍用绿威霸、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消毒。减少与疫区的交往。
3.搞好免疫接种,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根据当地的动物疫情结合本场情况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平时对猪群要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的生长情况,及时补注疫苗和调整免疫程序,以确保猪群的免疫效果。
4.重视药物预防。平时可于后备母猪配种前15天,妊娠母猪产仔前后7天,仔猪断奶前后7天,育肥猪转群与出栏前15天,气温突变等情况下,在饲料和饮水中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毒中药与高效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疫病期间,未发病猪群可立即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发病猪群不吃食可给饮水添加药物。
5.精心护理猪群。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体抵抗力。在猪急性发病期内不应移动或运输。供给新鲜的洁净水,让猪自由饮用。食欲不振的病猪要多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治疗:及时正确诊断,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确诊是哪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才能对症治疗。①如是非典型猪瘟并发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高热病。治疗应采用:(1)肌肉注射猪瘟高免血清;(2)肌肉注射美达欣(主要成分:血虫净);(3)肌肉注射红卞星(主要成分:卡那霉素等),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②如是猪肺疫与弓形虫病混合感染,应及时肌肉注射肺炎平(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斯君平(主要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等)、抗毒傻吃针等药物。③如是慢性猪瘟、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或继发感染,应及时肌肉注射猪用广谱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肺炎平、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红链喘绝(主要成分:土霉素等)等药物治疗。同时全群猪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与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效果更好,方剂:石膏30克,生地25克,栀子25克,黄芩20克,赤芍20克,玄参20克,知母20克,连翘20克,淡竹叶20克,桔梗20克,黄连15克,甘草15克。共为细末,猪一次30~60克,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总之,即使病毒性疾病也要使用抗菌药物辅以治疗,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并应用一些营养类药物和维生素药物,维持机体的抗病力,配合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瘟毒清或混感康等治疗效果更好。还要注意做好病死猪及污染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