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病,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十几种动物,包括猪、家禽、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在上世纪80-90年代,猪丹毒、猪瘟与猪肺疫曾经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猪丹毒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大大下降。但是近年来,在养猪密集地区,如2013-2014年在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方发生区域性的猪丹毒疫情。2017年7-9月份在山东潍坊、济宁部分养猪密集区域,笔者就亲身处理的几例猪丹毒案例发表自己的经验教训,希望有助于临床兽医工作者及时防控该病。
一、猪丹毒病原
猪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繁殖速度快,尤其在液体培养基中容易长成长丝状,故称为丹毒丝菌。本菌是兼性厌氧菌,对不利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耐干燥。在动物组织中的细菌可以存活几个月,能够在冻肉、腐败尸体、干燥的血液、鱼粉中存活几个月。丹毒丝菌属细分为两个种,红斑丹毒丝菌和扁桃体丹毒丝菌。根据细胞壁上的热稳定抗原,猪丹毒丝菌至少分为28个血清型,其中自然病例中主要为1a、1b或2型的猪红斑丹毒丝菌。
二、猪丹毒流行病学
据估计,大约30%-50%的外观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潜伏携带猪红斑丹毒丝菌。急性感染的猪粪便、尿液、唾液及鼻腔分泌物中有大量红斑丹毒丝菌,能长时间向外扩散。研究发现,3月龄以下仔猪很少发病,可能跟母源抗体保护有关,6胎龄以上老母猪极少发病,可能跟长期的慢性感染产生抵抗力有关。笔者接触的猪丹毒案例中,发病猪最早出现在保育后期70日龄左右,但死亡率不高,可能跟保育舍经常加药保健有关,死亡更多出现在育肥猪4-5月龄和定位栏的怀孕母猪,发病急,死亡率较高。
三、猪丹毒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常表现为高烧不退、发烧41-42℃、废食、卧地不起、强迫站立表现僵硬、又很快卧倒,多发生在怀孕舍和100斤以上育肥猪,这类病例没有明显的表观症状,往往猪场意识不到什么问题,造成猪的急性死亡,有的会出现弥散性的大范围皮肤出血,处理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急性病例中病程稍长的会表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菱形或方形皮肤病变。病变轻微的在颈部或背部出现一个至数个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形病变,呈现粉红色,严重者整体皮肤凹凸不平的突起,颜色呈深深的暗红色,此类病猪多以死亡转归。病愈的病猪,皮肤干燥脱落,犹如铠甲样附着在身上。急性病例过后,很多猪场会出现育肥猪关节炎增多的现象,而且淘汰母猪的比例增加,这可能是急性猪丹毒过后的慢性表现。
四、猪丹毒防治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