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目前,全国已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现代化农机成为春耕春播中的主角。据了解,今年国家继续稳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央财政拟安排180亿元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此外,今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突出绿色、需求导向,对保护性耕作、残膜回收、秸秆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械装备,以及丘陵山区、特色产业急需的农机新产品,实现应补尽补。
如何理解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绿色导向?这对农户选择农机有哪些启示?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宗毅认为,前些年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属于资源消耗型农业,单位耕地面积的水、肥、农药用量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比如华北地区地下水已经超采,形成漏斗区,要下到几十米甚至一百米才能采到地下水;我国化肥平均用量400公斤/公顷,某些地区甚至高达600公斤/公顷,是世界公认警戒上限225公斤/公顷的1.8倍以上。同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膜、秸秆等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也做的不好。这样的农业难以持续。因此农业农村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具体措施,农业机械是围绕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要大力发展能配套这些措施的农业机械,比如节水灌溉机械、高效施肥施药机械、畜禽粪便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机械。此外,农业机械本身也要节油降耗,这些都在绿色农业机械的范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