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5:非洲猪瘟精准清除技术与复产
2020年10月16日,第九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会分会5—非洲猪瘟精准清除技术与复产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主持。大会精彩笔记内容如下:
一、SPF生物安全体系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实践,王帅彪,丹俄国际
1、母猪场非瘟流行病学调查
种猪场流行率低于商品母猪厂,北方流行率高于南方。
中国报导第一例非瘟至今母猪场的存活率仅为33%,前13个月的存活率低于后13个月。
非瘟发生率为0.82 发病每厂年 。
母猪场感染非洲猪瘟的报道层出不穷,昭示着非瘟疫情流行形况的严峻。
然而,哪些是母猪场感染非瘟的风险因素值得研究,来为母猪场的生物安全升级提供参考。
2、母猪场发生非瘟的风险因素调查
洗消中心、后备母猪来源和外部出猪台是感染非瘟的最重要风险因素。
隔离舍和人员隔离也是感染非瘟的风险因素,但由于置信区间包含1, 这两种因素不是主要风险因素。
精液来源不是非瘟的感染风险因素,但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
3、SPF生物安全体系
根据国内非瘟流行病学现状,将丹麦SPF体系在中国母猪场进行本土化改造。
SPF生物安全体系是不发生非瘟感染的重要保护性因素,RR=0.2。有无SPF生物安全体系的非瘟感染率差异极显著 P<0.01。
4、SPF体系下疑似非瘟案例处理办法
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符合度很差,需要建立体系内符合度高的实验室。
有罪推定原则适用与非瘟检测。
母猪群超过2000时,额外建立高特异性检测回报投资率超过1。
5、讨论
需要更多的母猪场加入流行病学调查,来提高结论的准确度。
对母猪场发生非瘟的风险因素进行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风险因素在非瘟感染中的作用。
SPF生物安全体系是母猪场不发生非瘟的保护性因素,希望更多的母猪场能使用SPF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额外高特异性非瘟PCR检测方法来减少高敏感性方法的假阳性至关重要。
二、复产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洗消、引种、饲养管理及监测,莫玉鹏,广西力源集团
1、洗消改造经验教训
肉猪、种猪洗消流程
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复产场改造关键点在于成本
安全第一
2、复产引种经验教训
引种流程
引种过程中检测问题:
非瘟抗体:不同厂家试剂盒存在差异,部分厂家存在非瘟抗体假阳性问题(回场验证阴性)
经验:筛选出非瘟抗体试剂盒白名单、黑名单
非瘟抗原:存在第三方检测公司实验室污染严重,抗原检测假阳性问题(回场验证阴性)
经验:建立自己的临时实验室
引种当中疾病的引入
3、饲养管理经验教训
组织架构、人员培训
三周期管理(预案+演练)
每日碰头会+清单式管理
尾部场帮扶
优化生物安全流程,降低成本
4、复产监测经验教训
监测体系和方案
伪狂犬监测经验
蓝耳监测经验
PEDV监测经验
5、总结
1.复产洗消流程的优化,可以节约80%的洗消成本
2.老场复产改造的关键点把控,提高复产成功率
3.复产过程中注意安全培训,保障人身安全
4.做好引种前的监测,避免引种导致的疾病爆发
5.引种后执行3周隔离期的管理和防非演练,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
6.合理优化生物安全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7.生产部对尾部场进行重点帮扶,提升整体指标
8.复产后,做好PRRSV、PEDV等的监测,快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
三、精准剔除非洲猪瘟的改进,魏春娅, 新航道
1、ASF病毒来源追溯
2、控制小结
猪场经理有成功处置过非洲猪瘟的经历
病毒进来之前会礼貌的敲门:5次弱阳性提醒
异常猪只(母猪)的日常监测
内部生物安全的落地
阳性栏位的正确处置
全群同期检测
分会 6- 细菌疾病
分会 6- 细菌疾病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华中农业大学周锐博士主持。大会精彩笔记内容如下:
限抗条件下猪场细菌病的防控,周锐,华中农业大学
一、减抗令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背景:
a)1940s,美国发现某些抗生素可以促进畜禽生长
b)1950s起,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抗生素促生长剂(antibiotic growth promoters, AGPs)。1996年,世界AGPs用量占饲料添加剂的45.8%,全球50%的抗生素产量被用于畜牧业
主流观点:
c)过量、长期和亚治疗剂量使用抗生素会加速耐药性产生与扩散
d)动物是人类耐药菌的主要来源
e)抗生素残留危害食品安全
减抗令对养殖业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率和损失增加:细菌病、腹泻
养殖成本升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疾病防控成本增加
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f)饲料端和食品端法规驱动的养殖方式变革
g)疾病防控理念的变革
h)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
禁限抗令对动保行业的影响:
❏ 动保行业关乎民生:食品安全、生态安全
❏ 动保行业越来越规范:立法、执法
❏ 兽药用途更加明确:临床治疗性用药为主
❏ 产品创新将愈发活跃
➢新型抗菌药的创新:新靶标、新化合物、新机制
➢替代产品(抗菌、增免、促生长)的研发:中药、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
➢新剂型:适应治疗用药、群体用药的需要
二、猪场细菌病的主要特征
种类及危害程度与地域、养殖模式、饲养管理水平等相关
主要表现为全身、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症状
混合/继发感染普遍
多数病原菌的血清型众多,型间交叉免疫保护率低
耐药问题严重:普遍、多重、高强度
三、减抗形势下的猪细菌病防控策略
1、饲养管理
❏种源管理:引种育种、自繁自养、健康指标、疾病净化
❏生产管理:全进全出、减少应激
❏营养管理:阶段性、均衡性
❏环境管理:温度、湿度、通风、卫生控制体系
❏疾病管理:早发现、早隔离、早防治;定期监测和预警
❏硬件和软件条件保障
➢标准化、智能化的饲养设施
➢新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
➢高素质的饲养管理人员
2、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一系列防止疫病传入猪场、在场内扩散及向场外传播的措施
❏坚持和优化非洲猪瘟传入后建立的生物安全措施
➢合理的场址和场区布局、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严格的检疫检验和洗消制度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猪及其组织和排泄物、带毒人员和动物、运输车辆、物料(饲料、饮水、兽药、工具等)的管理与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生产流程管理(猪流、人流、物流、气流、水流);猪场环境管理(周边、上空、卫生、粪污、媒介、消杀)
3、增免抗病
❏优良的品种:基因+环境
❏疫苗免疫:血清型的匹配度,疫苗质量,合理的免疫程序
❏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非洲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等
❏免疫增强剂: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细胞因子
❏抗菌消炎免疫调节:抗菌肽、中药
❏抗应激:多维+氨基酸
❏微生态制剂:胃肠道疾病
4、药物防治
❏个体治疗:抗菌+抗炎
❏预防性群防群治:发病时,在兽医处方指导下的抗生素混饲或混饮
❏合理用药原则:
➢合理的药物种类:适应症、药敏实验
➢合理的用药途径:混饲、混饮、肌注、静注
➢合理的用药剂量
➢合理的用药周期
➢合理的休药期
5、猪病净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净化
支原体项目控制成功的要素,玛丽亚·彼特斯博士,明尼苏达大学
一、控制支原体的重要性
病原体在全球分布情况
霉菌性肺炎
疾病负担
产量减少
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
病毒性病原体
细菌性病原体
二、母猪早期驯化是疾病防治的关键
三、支原体根除可以在大猪群中实现
四、成功与否取决于根除方法
五、总结
• 支原体感染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都有重要意义
• 诊断技术并不完美,但已经有所改善
• 多年来支原体病防治的方法有所改变
• 根除支原体感染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
• 了解细菌和可用的工具
• 了解生产系统
• 保持团队的参与
• 跟踪进展情况
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和控制,麦特·埃勒森,豪登农场
一、霍尔登农场
二、猪链球菌:简要概述
• 猪上呼吸道的常见菌种
• 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疾病结果
• 急性死亡
• 脑膜炎、败血症、肺炎、关节炎
• 因其他压力因素而加剧的临床问题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甲型流感病毒
• 环境
• 不同来源母猪的混合、断奶年龄等
• 潜在的人畜共患病原体
• 抗生素使用
三、猪链球菌:现场经验
• 临床观察
• 早期保育阶段(1-3周)
1.急性死亡
2.脑膜炎(“划动”)
3.关节炎
• 其他压力因素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环境
1.温度波动大(春、秋)
2.湿度
• 不同来源母猪的混合
• 一般来说,用抗生素控制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 然而,临床中同一群体可能存在疾病的反复发生
• 按流动/来源引起的差异
四、猪链球菌:流行病学/诊断学
五、临床疫苗实验:自体疫苗
自体疫苗临床实验:结果
不同的处理批次间的猪只体重、平均日增重或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在临床条件下,无法发现自体疫苗有明显的好处
六、预防:基本控制措施
每次去猪舍时评估空气质量和环境
巡栏,近早发现猪链球菌病例
第1天护理和初乳摄入量
后备猪驯化
七、总结: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将继续对保育猪的健康构成持续挑战
猪只健康
公共卫生
抗生素使用
创建有效的疫苗和评估猪链球菌疫苗是一项挑战,但较新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其潜力
较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选择用于疫苗的菌株和重要菌株,并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分会7–生产管理
大会分会7–生产管理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南京农业大学杨振博士主持。大会精彩笔记内容如下:
减少养猪生产中的化石燃料的使用 – 循序渐进,李·约翰斯顿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大学
一、简介
↓ 消费者供应链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现代生产农业使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资源
• 化肥、农作物保护产品、柴油、电力、取暖燃料
↓ 是否有办法在不影响或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减少这些燃料的使用?
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能源的方法
↓ 监测养猪场的化石能源使用情况
↓ 保守措施
↓ 可再生能源发电
↓ 用RE增强猪的性能?
三、生产一头猪所需电力和热能
四、猪更喜欢凉快的夜晚
五、热应激对哺乳母猪的影响
↓ 降低采食量和产奶量
↓ 季节性不孕不育
•延迟或未能恢复发情
•低排卵率
•胚胎发育受阻
↓ 母猪死亡率增加
↓ 经济损失约4.5亿美元(Pollmann 2010)
六、水温对哺乳母猪性能的影响
七、总结和结论
↓ 在商业养猪场,取暖和通风系统是化石燃料的最大使用者
↓ 管理措施可以加强节能
↓ 太阳能光伏可有效为养猪场、猪舍供电
↓ 为减少生产系统的碳足迹而提出的技术需要得到验证
↓ 减少猪肉生产的碳足迹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同途径来增加分娩率,尼尔·本杰明博士,迦太基兽医服务有限公司
一、生物安全是长期影响中美猪受孕率的最重要因素
PRRS或其他疾病会大大降低育种性能
始终遵循严格的生物安全流程,并在审计中投入时间和资源,以确保流程得到遵守
利用内部和外部审计的结果,更新生物安保流程,以改善整个系统
二、按时移动母猪的重要性
• 母猪必须在第一次发情后5天内或在第一次发情后28天内转移
• 着床发生在受精后第12-14天左右
• 这期间要避免移动母猪,以及避免进行如疫苗接种、采血等会引起母猪紧张的活动
• 在人工授精技术等正确的情况下,在错误的时间移动受精母猪是养殖场受孕率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三、猪流一致的重要性
• 缺乏稳定的流向是制约母猪按时移动从而获得良好受孕率的最大因素
• 追踪记录发情未配种的后备母猪,以及每周的育种目标、断奶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计划
四、后备母猪
• 根据遗传情况,让母猪长到合适的体重
• 在配种前,只配种至少经历过一次发情未配种的母猪
• 至少有过一次发情未配种的后备母猪,其生育总量将高于第一次发情的后备母猪
• 在配种前至少14天将母猪移到限位栏,让母猪恢复正常的采食量,并停止与相邻母猪的争斗
五、适当的后备母猪驯化
• 在配种前一定要给后备母猪注射副猪嗜血杆菌疫苗(通常与钩端螺旋体/丹毒一起注射)
• 确保后备母猪在引入养殖场后尽早接触到所有的地方性养殖场病原体:支原体、PRRS等。
• 尽可能避免在配种后给母猪注射活疫苗
六、每周追踪记录所有育种人员,以确定是否成功或失败
对疫苗接种和控制传染病的人群影响进行建模,金·范德瓦尔博士,明尼苏达大学
一、建立疾病传播模型
二、疾病的传染性有多大?
三、疾病的传染性有多大?
四、建立疾病控制措施在群体层面的影响模型
案例1:建立养殖场内传播和控制模型
–口蹄疫(FMD)在一个接种疫苗的奶牛场中的表现
–估算传播率β和疫苗保护性
案例2:建立养殖场之间传播和控制模型
–美国猪口蹄疫的区域性传播问题
–确定具有成本效益的战略,利用有针对性的控制战略来限制传播
五、建模过程
六、模型设计
七、疫苗防护不完善的可能原因
八、总结
“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部分模型是有用的。。。然而,必须始终牢记该模型的近似性。”- 乔治·博克斯